古人成親後, 新娘為何“回門三天”? 有件“害羞事”只能跟孃家說

漢族民間風俗,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孃家探親叫回門。與婿偕行者謂雙回門。

自古以來,婚姻喜慶且莊重,清朝皇帝成親時更是大張旗鼓,需要提前一年準備,耗資上百萬兩白銀,婚禮當天更是有數不盡的禮節,複雜至極,甚至新娘要先邁哪條腿都有規定。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進步,中國禮節從複雜慢慢變得更加簡化,只不過還有不少流傳至今的習俗傳統仍保留著。

像新娘出嫁三天回門這一傳統習俗,一直沿用至今,是如今出嫁必不可少的環節,新娘為何要回門?

古人成親後, 新娘為何“回門三天”? 有件“害羞事”只能跟孃家說

回門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當時那個時代被稱為“歸寧”,在《詩經·周南·葛覃》中有這樣的記載:“害浣害否?歸寧父母。”意思是說女兒出嫁後回家看望父母。

這一習俗被視為結婚的最後一個傳統環節,保持了幾千年。回門的意義在於,女兒向父母表達養育恩情,也是帶著新郎感謝父母,預示著夫妻幸福美滿,有吉祥的寓意。

回門的時間,根據地方不同習俗也不同,所以回門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地方三天,有些地方十天半個月都有可能。

古人成親後, 新娘為何“回門三天”? 有件“害羞事”只能跟孃家說

回門由多重原因誕生,但不管因為什麼,都是封建時期男尊女卑思想下而誕生的產物。

結婚對於女性來說,就是她們的未來歸屬權,從孃家人變成了夫家人,所以所謂回門表面意思是回家看父母,也有告訴父母自己身份已經變了的意思。

新娘來到新環境居住,肯定要留些時間適應,而且封建時期的女人在孃家一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到一個新環境一時之間很難適應。

所以回門這一習俗剛好能緩衝她們適應環境的能力,突然離開熟悉的環境多少都會有些失落,回門一為拜訪父母,二為帶新郎見自己的親戚朋友。

古人成親後, 新娘為何“回門三天”? 有件“害羞事”只能跟孃家說

講了這麼多關於回門的原因,其實最核心的原因是這兩方面,作為結婚的最後一個習俗環節;女方回門,嚴肅的說是在與父母告別,就好比那句老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樣。

古代封建習俗十分殘忍,女兒出嫁不僅要改姓,而且再也不能隨意回孃家探望父母,由此可見,封建時期女權根本不存在。

封建時期的女子如果出嫁後想回孃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孃家發生了重大意外,還得得到公婆和丈夫允許才能回去,丈夫必須一同陪著回去。

其次就是丈夫離世,且兩人沒有下一代的情況下,丈夫會自動解除婚姻,女子就可以再次回到孃家生活。

古人成親後, 新娘為何“回門三天”? 有件“害羞事”只能跟孃家說

當然,如果再想嫁出去可是件難事,除了上面講到的以外,回門還有個不可描述的秘密。

封建時期家家戶戶幾乎都重男輕女,女兒永遠沒有兒子重要,但畢竟都是母親的心頭肉,出嫁這種事怎能不管不顧。

封建時期的女性出嫁前,女方父母都會找人為其普及生理知識,由於古代各方面發展不發達,所以她們只能靠口述解釋其中的道理。

這種事一般都由母親負責,在回門這幾天為女兒普及,順便了解一下女兒和姑爺的婚姻狀況。

古人成親後, 新娘為何“回門三天”? 有件“害羞事”只能跟孃家說

封建制度極其殘忍,那些遠嫁的女性更加悲慘,由於古代交通不發達,遠嫁則意味著再也回不去,甚至與孃家斷絕來往,回門可能是她們最後一次見親人。

所以女方在婚姻中,十分重視回門的講究,回門成為結婚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封建時期的女性沒有人權,一生都要受別人安排,由於她們沒有勞動力,所以想要活下去就要依靠男人,因此男尊女卑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古人成親後, 新娘為何“回門三天”? 有件“害羞事”只能跟孃家說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發展,獨立女性越來越多,她們可以憑本事養活自己以及父母。

封建社會已經不復存在,女性婚配自由,不用再受到約束,戀愛平等、婚姻平等、人人平等,我們的思想也要與時俱進,不要再被封建思想所束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