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毀掉孩子的並不是手機,而是爸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你說過沒

小李說,自己能考上北大,靠的不全是聰明,更多虧了爸媽的正確引導。

小李是個女孩子,在高三那年,她的同桌天天不學習,總拿著手機打遊戲。這使小李也很好奇,導致她也一度沉迷玩手機遊戲,成績大幅度下滑。

真正毀掉孩子的並不是手機,而是爸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你說過沒

可是,讓她覺得奇怪的是,爸媽知道後,非但沒像別的同學爸媽那樣,禁止她玩遊戲。甚至,還跟著她一起探討,這關為什麼沒透過?

玩的多了,自然就玩膩歪了。小李越玩越沒勁兒,後來自己就戒了,抓緊時間追成績。還好一切都來得及,這才有了高考的高分數,小李考上了北大。

小李很幸運,爸媽引導及時,方法又不極端,態度很和善。但是,她叔叔家的弟弟,卻不太走運。

她這個弟弟很聰明,原本成績也不錯,在班級裡能排上前三名。可是,偏偏在初三那年,弟弟突然愛上玩手機遊戲。

那階段,弟弟很上癮,叔叔總罵他“不務正業”。弟弟正在青春期,叔叔脾氣又很急,兩個人時常鬧的不可開交。

叔叔給弟弟的吃飯錢,弟弟餓著肚子不捨得花,都存著用來買了三部手機。

弟弟熬夜玩,叔叔總制止他“不許玩”,可小李的弟弟根本不聽

。有一回,弟弟還曾離家出走三天三夜,叔叔好不容易才在大橋下找到了他。

真正毀掉孩子的並不是手機,而是爸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你說過沒

後來,叔叔一生氣,乾脆就不準兒子去上學了。爺倆都是倔脾氣,誰也不肯讓步。就這樣,弟弟初中沒畢業,就輟學出去打工了。

每次回憶這件事,小李的弟弟總會說,都是被爸爸給坑了!如果當時爸爸的態度,稍微好一點,他真的可以戒掉玩手機遊戲。

仔細想想,還真是這個道理。很多孩子玩電子產品,就是一時間好奇,一階段內上癮。只要爸媽正確引導,孩子真的可以戒掉。只可惜,爸媽們用錯了方法。

越禁止孩子“不許玩”,孩子越容易中了“禁果效應”

孩子貪戀玩手機遊戲,其實只是好奇心驅使,這種短暫的吸引,若是被爸媽強烈的禁止。那麼,孩子的逆反心被激發後,孩子就會出現情緒失控。

真正毀掉孩子的並不是手機,而是爸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你說過沒

比如,孩子會跟爸媽發飆、對著爸媽說髒話、摔手機,表現出一系列過激的行為。這就是潘多拉效應,也就是“禁果效應”。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孩子跟爸媽,原本最親近的人成為敵人。

如果孩子愛上玩電子產品,爸媽該如何引導呢?

三個妙招,實用又有效:

妙招一: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在孩子迷戀玩電子產品的時候,爸媽要是能抽出時間,多花時間來陪孩子。也許,事情就會出現反轉。

小力很喜歡玩平板,一個俄羅斯方塊,他都能玩一上午。每個週末,小力就抱著手機,宅在被子裡面玩。

真正毀掉孩子的並不是手機,而是爸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你說過沒

小力媽媽看見後,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她買了電影票,每週末都陪兒子去看電影。然後,又陪著兒子去圖書館。幾個週末下來,娘倆養成了習慣,小力自然就戒掉了、週末玩電子產品的壞習慣。

小孩子玩電子產品,可能就是因為“太無聊”了。不讓孩子閒著,給孩子安排點感興趣的事情去做,孩子就會放下電子產品了。

妙招二:定規矩,適當懲戒

如果單純的說服教育不管用,爸媽可以適當的懲戒孩子。

比如,第一天孩子敢熬夜打遊戲,那第二天就要沒收孩子的手機,讓孩子認罰。如果孩子按時睡覺,那第二天可以允許孩子玩一個小時。

真正毀掉孩子的並不是手機,而是爸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你說過沒

以此類推,爸媽每次只需要對孩子,提出較小的要求。如果孩子完成不了,就適度懲戒。如果孩子完成了,就繼續幫孩子制定下一步目標。比如,第一天孩子玩手機1個小時,那第二天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只玩30分鐘。慢慢地,就可以戒掉電子產品了。

妙招三:爸媽要少玩電子產品

榜樣就是力量,爸媽就是孩子的標杆。

身為爸媽,如果手機不離身,玩電子產品上癮。那麼,哪裡有資格去要求孩子呢?孩子可能根本不服氣!爸媽總不至於要雙標,用高要求管孩子,用低要求管自己吧?那樣孩子肯定很生氣,拒絕爸媽的管教了。

真正毀掉孩子的並不是手機,而是爸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你說過沒

爸媽在孩子面前,要有個好表率,少玩手機,多陪陪孩子才好。

爸媽的態度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爸媽稍微改變一點點,孩子貪玩電子產品的不良習慣,可能就會真的戒掉了。成就孩子成績的“法寶”,其實就掌握在爸媽的手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