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清朝

後期

八旗

兵為何

不堪一擊

?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眾所周知,清朝開國靠的是八旗和

綠營

力量,但是在清朝入關之後,這些八旗和綠營又去了哪呢?其實主要分為兩支力量,一支是關外八旗,另一支是江南八旗和江南綠營兵,關外八旗在關外駐紮,江南八旗和綠營兵則是在江南駐紮,關外的八旗兵大部分是自力更生,而江南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又如何生存呢?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一。江南八旗和綠營的收入來源

清代江南八旗、綠營官兵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當局發給的糧銅。以八旗駐防為例,在江寧等各駐防地,曉騎校以上、將軍以下,屬官員階層,各按品級領取傣銀、傣米。

如將軍每年傣銀為180兩,傣米90石,佐領棒銀105兩、傣米52石5鬥,驍騎校體銀60兩、米30石。自

雍正

朝起,對將軍、副都統等高階官員另增給養廉銀,數額是正常薪傣的數倍甚至十數倍。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此外,江寧駐防部分官員還擁有職分田與地租銀收入。據檔案記載,順治年間左翼四旗官兵初駐江寧時,“大將軍巴三、侍郎額託握給四旗協領、佐領皆分了份田,防禦、驍騎校、兵丁未分。大將軍巴三之份田分給了其後所補任前來之將軍、副都統等。”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欽定八旗通志》亦云:“(順治)四年題準:江寧駐防旗員給園地三十晌至十晌不等”,即每人分得約60-180畝田地。這批旗田當系清當局強佔所得,很可能來自於原

明朝

官府或勳貴的田產,但其具體方位現己無考。

旗田地租年收入總數為3990兩,具體分配情況為:“江寧將軍一員,每年銀八百三十兩;江寧副都統二員,每員每年銀二百二十兩;左翼協領四員,每員每年銀二百兩;左翼佐領二十四員,每員每年銀八十兩。”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清代,江寧駐防中擁有職分田的始終僅限於左翼四旗官員,

康熙

時移駐江寧的右翼四旗官員並未分得土地,也一直沒有地租銀收入。

二。八旗普通官兵的生計問題

八旗、綠營官員的收入遠高於眾兵丁。清代的官兵生計問題,實際上主要是針對後者而言的。在

八旗制度

下,

旗人

世代當兵,由朝廷按月發給糧銅,不能從事農、工、商等產業。由於人口增長等因素,原有的定額糧晌漸漸不敷使用,兵丁階層日益貧困化,八旗生計問題由此產生。

八旗兵丁的兵銅俗稱“錢糧”,包括銅銀與銅米。清代前期,江寧、京口駐防馬兵每月銅銀2兩、晌米2石5鬥,步兵每月銀1兩、米3鬥。銅米的發放分本色、折色。江寧駐防起初為每年“支給本色十個月、折色兩個月,其本色米石在於滁州、全椒等十四州縣額徵屯米內解支,折色每石給銀七錢五分”。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自雍正元年(1723 )起,改為正月至四月發放本色米,其餘8個月發放折銀。五月至十月的銅米,每石折銀1兩2錢,十一、十二月的銅米,每石折銀7錢5分。由於米價時有波動,一旦遇到米貴時節,這點銀子

入不敷出

。兵丁“或有不善謀生者,將所領四個月米石不以足食為計,當即以賤價售賣,至不領米之月,復以貴价購買”,因此“受累殊多”。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當時,駐防兵丁十一、十二兩月及閏月的銅米,每石僅折銀7錢5分,少於其他月份,“多寡既未畫一,且偶值市價昂貴,兵丁未免拮据”。

乾隆

十六年三月,首次南巡至江寧的乾隆帝頒佈上諭:“嗣後江寧駐防兵丁十一、十二兩月並閏月折色兵米,俱著加恩,照二、三等月之例,一概給銀一兩二錢。”這樣兵丁的生計問題才稍微好轉。

不過江南八旗兵丁久享承平,逐漸滋生奢侈浪費等惡習。乾隆初年,京口旗營“兵丁習尚虛浮,非獨飲食爭奇,抑且酣於賭博,不顧身家,閣知法紀”。有限的錢糧收入己難以滿足旗人追求奢侈生活的需求。

三。清朝如何應對人口暴增的八旗兵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八旗兵額是相對固定的,隨著江寧、京口旗營人口的繁衍,至清代中後期,每名兵丁需要養贍的家口數量逐漸增多,直接導致兵丁生計陷入困境。為緩解滿城中的人口壓力,清廷曾採取遷移、裁減官兵等多種措施。雍正八年,清廷將800名江寧八旗“餘丁”(即閒散)調往浙江乍浦駐紮。乾隆二十二年(1757),強行使江寧旗營中的一批“包衣陳漢人”(滿文booi fe nikan)出旗為民。這些“陳漢人”又稱“舊漢人”,系康熙二十二年(1683)從北京遷至江寧的旗下包衣的後代,分隸於右翼滿洲正黃、正紅、鑲紅三旗。

當局此時命令“在江寧無其主,查京城本佐領亦無主”的包衣人出旗,意在甩掉包袱,減輕財政上的壓力。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乾隆二十八年(1763 ),清廷又將江寧蒙古旗官兵、家眷數千人全體移往京口。然而,留駐的

滿洲八旗

人口仍不斷膨脹。據統計,

嘉慶

二十年(1815)時,江寧駐防“通共大

小甲

兵四千六百六十六名,各兵家口男婦大小現有二

萬三千

六百七十餘口”,總人數為28300餘,平均每名兵丁需要養贍6人。

道光

年間,京口駐防有官員51員、兵丁1692名。而當時八旗“男婦老幼共九千餘口”,每名兵丁亦須養贍5至6人。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兵丁糧銅是普通旗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一旦兵丁去世,家中所遺嫣婦、孤兒等的生計便陷入困境。清初,江寧駐防兵丁“遇有事故,即將家口送京”對駐防地的影響有限。乾隆二十一年(1756)後,停止將無依家眷送京。“凡家口眾多之甲兵一遇事故出缺,其家口無項可支,頓乏生計。是以歷任將軍遇有缺出,先就其家有成丁、可以頂補者挑補。若家無可挑之丁,將遺缺作為公缺,在於炮手、匠役、步甲、養育兵、閒散內另補,仍令得缺之人每月酌出銀米,幫給出缺之家,以資養贍”。

但這種臨時變通之法也存在不小的弊端:“出缺之家籍的缺者幫補,另立公缺名目,即與定製不符。且得缺之人一分錢糧,令其分養兩家,亦不敷差操費用”。嘉慶二十一年(1816),當局決定將部分八卦洲租金用於養贍無依家眷。當時共有嫣婦、孤兒等2113名,其中“十六歲以上為大口,共一千六十名口,每月每名口給制錢四百文,十五歲以下為小口,共一千五十三名口,每月每名口給錢二百文”,一年共需錢7615串200文,而缺口居然高達60%以上,這樣的財政缺口可以說非常驚人了。

四。清朝緩解八旗生計的措施和效果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為緩解八旗生計問題,當局想方設法擴大財源。清初,江寧旗地與旗產僅有一小部分用於經營,而自乾隆中期起,越來越多的旗地被租給民人。乾隆三十二年(1767)之後,滿城正陽門外的教場土地被出租,乾隆三十三年(1768),鐘山牧場內的柴山也被租給民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旗駐防將長江中的八卦洲買作公產,以供給柴薪。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除此之外,八旗的各處田地也廣泛出租,換取租金,自乾隆十二年之後,各地八旗廣泛出租田地,其後短時間內,江寧等地駐防的財政壓力確實有一定緩解,但從長遠來看,仍不足以徹底解決旗人生計問題。以江寧為例,當時新增租稅的金額畢竟有限,難以滿足生齒日繁的旗營的需要。此外,江寧旗地均屬於八旗官方所有,駐防兵丁並無自己的份地。各項旗地收入也由官方統一支配,大多用作官兵公務開支、八旗官學經費及兵器維修、孤寡人口養贍等公共性事務。而普通旗人的收入沒有顯著的增加,兵丁貧困化的趨勢並未得到遏制。

清朝後期八旗兵為何不堪一擊?清軍入關後八旗兵去哪裡了?

其實有趣的是,相對於八旗的困窘,綠營兵反而過得好一些。綠營兵丁並不像八旗兵丁那樣受到旗籍的嚴格束縛,其子弟可以自由選擇士農工商等其他職業,易於在兵、民之間轉換身份。如嘉慶年間的狼山鎮標雖在兵銅數額上少於八旗駐防,但“營中並無閒散”,兵丁家口均能自謀生路,無須依賴兵晌維持生計。因此,清代中後期,各地綠營兵丁之生計問題反而不如八旗嚴重。

由於八旗兵的兵餉不足,兵員缺額,戰鬥力飛速下降,在之後的

太平天國

起義中表現自然也是不堪一擊,可以說清朝江南八旗兵的衰落也標誌著清王朝開始走向衰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