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作者:王小笨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過去兩週,關於《吐槽大會》第五季,我一直有一個小問題和一個大問題。

小問題是關於這一季決賽的。3 月 19 日,龐博在公眾號“笑果工廠”上發文“劇透”了《吐槽大會》的大結局,他說,“按照以往我們自吹自擂的方式,我們會說我們又拓寬了喜劇邊界,其實我們只是又拓寬了自己。”

看完今晚的決賽熱身賽,我大概知道了他這句話的意思。種種跡象表明,到了決賽這一場,從節目組到嘉賓,所有人都已經“玩瘋了”,他們請來了“也許對彼此真的有恨意”的三組嘉賓,把吐槽的那種針鋒相對感推向了高潮。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除了《吐槽大會》,我們真的很難想象會在一檔節目裡看到蔡明、潘長江和丁太升、VAVA 坐在一起,畢竟一邊是春晚常青樹、受人尊敬的老藝術家,另一邊是新興亞文化領域的熱點人物,再加上旁邊坐著最近兩年風頭正勁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的金莎和李菲兒,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他們中間怎麼看都隔著壁呢,但在《吐槽大會》上,這些壁壘全都不見了。

至於明天播出的決賽,誰也不知道剩下的四強還能玩出什麼花樣,易立競還敢丟擲多少犀利的問題,大張偉還能唱幾首歌,加幾件道具,王建國還能不能繼續勇奪亞軍,“德雲社駐笑果文化辦事處主任”閻鶴祥會不會真的說一段相聲(至少從下期預告來看他唱《大實話》了),反正我是猜不著。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拋開最終誰會拿到 talk king 這個終極懸念,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場決賽熱身賽看作是《吐槽大會》第五季的一個縮影,不同圈層之間原本界限分明的壁壘被徹底打破,我們擁抱的是一場徹底的“流行文化大亂鬥”。

這時候我們再回頭去看第一期易立競“死亡追問”李誕時他給出的回答,就顯得意味深長了,“我就是想把一年各個流行文化比較能代表的人請過來,在年終做一個流行文化的亂鬥,大家互相吐槽。”

現在整季節目只剩最後一期,當我們回頭梳理,似乎可以給出節目已經部分成功的判斷,畢竟我們輕易就會想起原本不為人知的易立競靠著獨樹一幟的提問式吐槽成為了 yyds,許知遠的一段文化人吐槽成了社交媒體上網友爭相解讀的素材,范志毅技驚四座的表現讓人們直呼他入錯了行,乃萬和那吾克熱在吐槽中融入說唱也給了觀眾不小的新鮮感,而這些都是《吐槽大會》在圈層碰撞上成功的典範。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圈層這個概念在過去這幾年非常火爆,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給節目中的嘉賓劃分出若干個圈層,比如傳統的知名藝人,比如語言類的脫口秀和相聲,比如過去幾年走紅的嘻哈,還有媒體人和文化人等等,而他們也都是各個圈層在2020年的代表性人物。

但如果所有人都像過去一樣固守在自己熟悉的圈層之中,只以自己的興趣劃出明確的半徑,不斷強調自己圈層的文化屬性,那就會形成所謂的資訊繭房,最後的結果就是偶像的歸偶像,說唱的歸說唱,脫口秀的歸脫口秀,圈層之間那些無形的壁壘只會越來越厚。

所以《吐槽大會》上這些圈層的碰撞就顯得非常可貴,原本沒有瓜葛的各個圈層在這個舞臺上打亂重組,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這種碰撞本身就包含著兩層意味,一層是嘉賓對自己所在圈層的理解剖析,另一層則是站在自己的圈層調侃審視其他圈層,從而實現這種內外雙重的戲劇張力。

最終正是這從頭到尾的圈層碰撞,讓我們看到了吐槽和《吐槽大會》的新可能。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在 VAVA 吐槽丁太升的時候,我其實一直在看丁太升的表情。

嚴格來說,VAVA 和丁太升在另一檔綜藝節目上的“過節”的確是足夠出圈,某種程度上那段所謂的 beef 也是圈層碰撞的結果,過去幾年嘻哈文化在國內飛速躥紅,但主流評論界對於到底該如何欣賞這種音樂似乎還沒有做好準備,於是“衝突”就產生了。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但適度的衝突感正是《吐槽大會》所需要的,VAVA 也是這一季節目中罕見的整段吐槽只針對一位嘉賓,現場稱得上是火藥味十足,但好在丁太升全程都以笑容面對。

甚至不只是圈層之間,就連嘻哈圈層內部的碰撞也有不小的火花,想想當時乃萬和那吾克熱的精彩 battle,就讓李誕和張紹剛產生了固定邀請 rapper 的念頭。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這樣的例子在《吐槽大會》第五季上比比皆是,范志毅和楊鳴共同以運動員的身份登場,奉獻出了針對對方毫不留情的吐槽,呼蘭站在脫口秀演員的立場上,對待來上節目的文化人許知遠也是拳拳到肉。

過去幾季《吐槽大會》的重點始終是邀請娛樂圈的明星,雖然也有邀請體育圈和電競圈的嘗試,但始終不夠豐富,而正是因為缺少圈層之間的這種衝突感和賽制壓力下的緊張感,才讓節目效果顯得不痛不癢,乃至被人稱為“洗白大會”,而當這一季節目營造出了這種衝突感,節目效果的提升稱得上立竿見影。

但歸根到底,展現圈層之間和圈層內部的衝突感甚至是“矛盾”只是第一步,《吐槽大會》的目的更不是讓嘉賓在舞臺上互相攻擊,展現“矛盾”的最終目的正是為了要化解這些“矛盾”,從而帶給觀眾快樂。

在這個我們成天把群體對立、內卷、結構性矛盾掛在嘴邊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感覺到壓力越來越多,而快樂越來越少,作為一個時代青年,誰又會沒有在心裡把很多身邊真實的人,社交媒體上的網友,現實社會上的現象吐槽一個遍呢。

於是《吐槽大會》就成為了無數個“敢怒不敢言”的時刻的替代品,我們在觀看節目的時候,除了被嘉賓們的段子逗到哈哈大笑,也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其中,設想自己可以像易立競一樣“沒禮貌”地反問所有人,或者像許知遠一樣有文化地輸出吐槽,而在這種代償感中,我們的壓力也會得到緩解和釋放。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除了提供代償感,《吐槽大會》也在不斷維持著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感,一直努力將新鮮的梗加入到節目之中。因為錄製和播出時間間隔的關係,觀眾在當下對往期節目的質疑就有了得到迴應的機會,決賽中出現的一個高頻詞彙就是提詞器,這個詞的出現正是源於社交媒體上廣為討論的節目有提詞器的問題,節目並沒有迴避觀眾提出的困惑甚至質疑,而是把它當成一個梗來反覆使用。

這就讓追看節目的觀眾有了一種難得的參與感,它並不需要你去親自參與投票,但當你聽到一個自己之前關注到的設定被反覆提及時,那種節目正在努力和螢幕背後的你互動的感覺也是真切的。

當我們把《吐槽大會》第五季的成功簡單歸結為改版、賽制升級或者嘉賓的時候,就會發現它的確做到了更多。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對了,是時候回答一下那個大問題了: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吐槽大會》?

毫無疑問,脫口秀是2020年熱度最高的文化品類之一,誕生了極度出圈的熱梗和演員組合,甚至其引發的社會議題討論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平息。

站在這個節點,當我們去回望整季《吐槽大會》,就會發現它所承載的使命和達成的效果都與過去截然不同了。過去我們熟悉的節目節奏是,《脫口秀大會》負責推出脫口秀新人,滋養脫口秀行業,傳播脫口秀文化,到了《吐槽大會》,這些新人有機會和明星一起,直接面對數以億計的觀眾,讓觀眾以很低的門檻,迅速 get 到脫口秀這種形式的樂趣。

而等到這一季的《吐槽大會》,由於去年《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在選手選擇和賽制設計上的成功,再加上脫口秀文化本身被大眾廣泛接受和認同,觀眾反而開始主動期待這些已經非常熟悉的脫口秀演員,能在《吐槽大會》上爆發出多大的能量。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因此《吐槽大會》第五季不必再像過去那樣,始終揹負著推出脫口秀新人走向臺前的“包袱”,而是可以放手去讓流行文化中各個圈層的代表人物都出現在節目中,從而讓節目形態得以前所未有的豐富。

於是我們看待《吐槽大會》的方式也要隨之改變了,如果說過去我們還可以把它看成是脫口秀文化的一個輸出落點和衍生品,那麼到了第五季,它已經正式成為了一檔泛明星綜藝,它正在用圈層碰撞的方式,為脫口秀提供多元的破圈場景。

把各個圈層的代表性人物聚合在一起,以吐槽或者說脫口秀為載體,實現圈層的內部,圈層與圈層之間的徹底穿透,這是《吐槽大會》第五季最鮮明的特點,也可以說是節目最重要的一次轉身。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而這時候一些針對節目的質疑更像是一種錯位,是依舊以脫口秀綜藝的標準去衡量《吐槽大會》的結果,如果我們把它納入到泛明星綜藝這個範疇去評價,就會發現它在真實性,犀利程度和戲劇張力上的突出優勢,甚至因為分隊等比賽環節的設定,不少觀眾還生出了一種看真人秀或者電視連續劇的即視感。

如果我們把去年的《脫口秀反跨年》看作是脫口秀用圈層碰撞的方式完成多元破圈的初步嘗試,那這一季的《吐槽大會》顯然是在各個層面都已經達成了這個目標,張紹剛在決賽的最後說了一句,“作為吐槽大會永遠的主持人,本人,我非常榮幸地見證了這個節目自我搶救的過程。”

現在我們似乎也可以說上一句,我們每個觀眾很高興,因為我們也成為了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吐槽大會》能成功,沒有一次圈層碰撞是“無辜”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