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寫了一首詩,看似超脫,實則深深的悲涼

光緒二十六年,道士王圓籙在清理莫高窟洞窟的流沙時偶然發現一小石室,裡面藏有數以萬計的經卷、文書。被埋藏了數百年的敦煌石窟,重現人間。最先發現藏經洞價值的是英國探險家、考古學家斯坦因,他從道士王圓籙手中買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運回了英國。第二個來到敦煌的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伯希和得知斯坦因運走了很多珍貴文物,有些懊惱,但等他來到敦煌藏經洞之後,轉怒為喜:斯坦因不懂中文,為伯希和留下了大量的挑選空間。伯希和帶回法國的敦煌文書,都是他精挑細選的,這些資料配合上伯希和的學識,後來讓巴黎成為歐洲漢學的重鎮,一點也不奇怪。

老和尚寫了一首詩,看似超脫,實則深深的悲涼

當年錢鍾書留學歐洲,沒有去巴黎求學,就是因為伯希和會在畢業答辯的時候,出一些古怪刁鑽的問題,顯示自己的才學,讓學生難堪。不過伯希和確實是個天才,他不僅能夠熟練運用20幾種語言,還留下了數百篇高價值的學術作品,被稱為擁有無限知識的人。當年陳垣先生就不無悲觀地說,“現在中外學者談漢學,不是說巴黎如何,就是說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沒有提中國的。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陳寅恪先生更是痛心疾首的說,敦煌學,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會在文章的開頭,說一些不相干的話呢?實際上,這些話並不想幹,而是和中國詩歌有很大的干係。

老和尚寫了一首詩,看似超脫,實則深深的悲涼

敦煌出土的文物,不僅僅有經文,還有很多關於隋唐時期甚至是之前的很多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記載。尤其是詩歌,很多失傳的唐詩,或者是很多唐詩最初的羊毛,都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補充。今天說的這個詩人名字叫王梵志,收藏於法國巴黎的敦煌文物中,就有王梵志詩集,裡面的詩在歷代唐詩本子中是沒有的。今天說的這首詩是王梵志寫的一首無題詩,全詩如下: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飢。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王梵志,這個人還是要介紹一下,否則就沒有辦法理解這首詩。王梵志,原名梵天,黎陽人,隋唐時人。他的父母在戰亂中喪生,被姓王的人家

撫養

,所以以王為姓。他的詩語言通俗,對王維、顧況、白居易、皎然等也一定的影響。但到了宋代之後,學者認為他的詩過於俚俗,就不再重視,以至於清朝人修全唐詩的時候,都沒有收錄他的詩。五四運動之後,白話文興起,王梵志才有得到了重視,鄭振鐸先生編寫中國文學史將他寫了進去,而劉半農先生專門去巴黎抄寫了他失傳的詩歌。

老和尚寫了一首詩,看似超脫,實則深深的悲涼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說:我沒有出生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老天要我出生,那要我做什麼呢;我沒有衣服實物,只能忍飢挨餓;把我的生命還給老天吧,讓我回到沒有出生的狀態。王梵志生活在隋唐迭代時期,常年的戰亂讓人們流離失所,百姓苦不堪言,這首詩看似是在否定人生,實際上是對飢寒交迫百姓的同情:既然老天生下他們,為什麼還要折磨他們呢?這一首通俗易懂的古詩,看似輕描淡寫,實際上蘊含無限的悲涼。可笑的是,很多人居然這首詩理解出家人修行的一種境界,真是何不食肉糜的典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