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紹興二十四年農曆三月,南方剛進入梅雨季節,連續的小雨雖然有些惱人,但依舊抵擋不住參加廷試讀書人的熱情。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秦壎在祖父權勢的影響下,之前的會試已經拔得頭籌,只要廷試上稍微一發揮,就可以狀元及第,讓秦檜臉上增光。可令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會試上受到打壓的第二名張孝祥因為策論“主一德元老且及存趙事”,得到高宗皇帝的賞識,高宗認為張孝祥“議論雅正,詞翰爽美”,“於是擢孝祥第一”。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狀元及第不僅會受到世俗極度的讚揚和認可,有權勢的大臣會接踵而至,請求狀元迎娶他的女兒,聯姻之後,作為女婿的狀元在權臣的庇護下可以仕途通達,作為岳父的權臣可以減少自己的後顧之憂。張孝祥狀元及第之後,秦檜的死黨曹泳希望能夠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生性耿直的張孝祥早就知道曹泳和秦檜蛇鼠一窩,根本沒有搭理曹泳,拂袖而去,曹泳被駁了面子,心中怨恨張孝祥。史書記載:“孝祥不答,泳憾之”。張孝祥一連串的動作儘管出盡了風頭,卻也招來了災禍。秦檜誣告張孝祥的父親張祁“有反謀”,因此張祁被投入了牢獄。張孝祥為了救父親,只好娶自己舅舅家時氏表妹為妻,遣走了

同居

的李氏,李氏此時已有兒子張同之,從此夫妻、父子再也沒有見面。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張孝祥去世時年僅三十七歲,我們在總覽他的一生之後,除了讚譽,更多的是嘆息。張孝祥,字安國,號於湖居士,祖籍歷陽烏江。他為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張籍當年曾經寫下“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詩句明志,也許從此張家的血液裡就流淌著一股堅貞的精神。金人南下之後,夾在金與南宋之間的百姓遭受兵燹之苦,他們又不願意落入異族統治之下,於是大規模向南遷徙。張孝祥之父張祁也帶領著家族遷居明州。紹興二年,張孝祥在明州出生。他雖然出生於書香門第,但是家境是在不能與大戶人家同日而語,“奮起荒涼寂寞之鄉”,就是他成長環境的寫照。他五歲開始讀書,“未嘗一日相舍”,當宋史中草草的記載他“讀書過一目不忘,下筆頃刻數千言”的時候,我們不僅感慨如此深厚學力的背後,是日以繼夜的辛苦付出換來的。十二歲那年,家族離開明州返回故鄉歷陽,選擇定居蕪湖。重返故土,不再流落異鄉,人的精氣神自然是不一樣,他的才氣與日俱增,成就也是越來越大,“年十六,領鄉書”,接著“再舉冠裡選”,二十二歲中狀元。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狀元及第之後,張孝祥先是任命為秘書省正字,管理皇家圖書館,校對經籍;後來升遷為起居舍人、權中書舍人,主管中文書,替皇帝起草有關詔令,雖然沒有實權,此等官職都是皇帝信任之人方可認之。正當他扶搖直上的時候,因年少氣盛,而得罪了汪澈,汪澈彈劾他,張孝祥於是被罷官,賦閒蕪湖老家。他在老家賦閒期間,寫下了很多詩詞,其中一首西江月寫出了他的心境: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整首詞描寫了詞人所看到的湖光春色:一眼望去碧波萬頃,楊柳在微風之中浮動,一群沙鷗展翅翱翔。一切景色讓他忘記了罷官的苦惱,透露出對仕途的鄙棄憎惡。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官員的形象真的是醜態百出,狡訐的講求趨避自保,養成不負責任的風氣;懦弱的逃避現實,以求解脫痛苦;頹廢的則極端追求物質上的享樂。但是人始終要回到現實,物質上讓人沉溺,慢慢的失去了鬥志。張孝祥可以做陶淵明,再不濟可以做阮籍,但是牢騷發過之後,該做的事情還是要繼續做。於是他又開始忙起來了。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他密切關注前線的戰局,時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給前線寫信陳說策略。當他聽說他的好友虞允文取得采石磯大勝的時候,張孝祥寫了一首《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採石磯之戰,非同小可,甚至關係著南宋朝廷的生死存亡。詞中用晉溫嶠平亂還鎮至採石磯的典故稱讚了虞允文的功績,而用宗愨少年胸懷大志的典故,表明了自己也願意上戰場痛擊敵人的心願。這首詞寫完後不久,張孝祥便前去拜謁南宋主戰派代表人物張浚。張浚此時心情很失落,早些時候他北伐失敗,朝中主和派得勢,於是淮河前線邊防全部撤掉,以此為條件向金國示好,乞求苟合。張孝祥的到來,讓張浚感到意外,卻也由衷的高興。張浚早就聽說張孝祥人品端正,二人一見如故。張孝祥也不

掩飾

自己的才華,在宴會之上,寫了一首《六州歌頭》給張浚,抒發自己的一腔憤慨之情: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如果有人認為張孝祥才氣有餘,能力不足,只會動動筆桿子,那就錯了。宋代理學家程頤說:“君子之所欲者,澤天下之民,濟天下之困也。”一些偽道學將這句話時時刻刻掛在嘴邊,但是一遇到事情,除了嗚呼哀哉的洋洋灑灑寫一篇文章之外,什麼也做不成。而張孝祥將這些話付諸於實踐。他上前線的心願雖然一直未能成行,可是他不論在哪裡主政,都勢必消除積弊,改善民風,因此深受百姓愛戴。高宗時期,他曾主政撫州,“年未三十”,卻“蒞事精確”,那些常年管理州縣百姓的官員都趕不上他。撫州發生叛亂,他單人獨騎對峙叛軍,令士卒士氣大增,他順勢很快平定了叛亂。當他離開撫州時,百姓夾道相送,直到已經看不見他的身影,人群才慢慢散去。孝宗繼位之後,張孝祥“知平江府”。當時南宋境內趨於安定,可由於早些時候官員怠政,案件積壓眾多,“事繁劇”。如果是別人,敷衍一下也就過去了,可是他不能。他到任之後,就開始著手處理,史書記載,“孝祥剖決,庭無滯訟”。當時平江府很多商人唯利是圖,欺壓百姓。張孝祥沒收了他們的糧食。第二年發生饑荒,張孝祥把沒收的糧食救濟災民,如果沒有他,後果不堪設想;饑荒剛剛過去,又發生

水災

,他上疏朝廷催撥賑災款項,並且讓賑災款項第一時間發放到災民手中,挽救了數以千計的難民。主政潭州期間,張孝祥“為政簡易”,關注農桑,他知道國的根本在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他勤勉公事,化育百姓,不僅“獄事清靜,庭無留滯”,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他生命中為官的最後一站是荊州。張孝祥到達荊州兩個月後,荊州便遭遇水災,舊金堤年久失修,決堤之後,水勢兇險。張孝祥當機立斷,親自考察荊州的地理環境,選擇了適合修築堤壩的新地址,之後集中力量,一月有餘,建成新堤,新堤“穹崇堅好,悉倍於舊”。張孝祥的性格決定了他做事情從全域性考量,新堤雖然建成,但如果不知道舊有的堤壩因何而損壞,那麼新堤遲早有一天也會是同樣的結果。於是他又親自請教了專業人士,弄明白了舊堤毀壞的根本原因,並且引以為戒。消除水患之後,張孝祥針對荊州舊有倉庫的散亂無章的問題,進行了治理。他下令“撤舊屋而新之,合為屋一百五十楹,揭之曰萬盈倉”,“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荊州期間,他還修築具有防禦性質的軍事工事,訓練士兵,未雨綢繆,隨時準備應對金兵南下。張孝祥仕途僅僅十五年,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抱負,胸懷天下的情懷,都讓那些尸位素餐者感到羞愧。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張孝祥“以疾請歸”,返還老家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七歲。他的死因,沒有確切的說法,齊東野語記載: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而有的記載都是模稜兩可:歲己丑……公沒於當塗之蕪湖。常年的政治打擊,屢次罷官,即便是心胸開闊之人也總有想不通的地方。我認為,如果不是他志在恢復故土,長年累月的勞心勞力,不可能英年早逝。張孝祥去世之後,“孝宗惜之,有用才不盡之嘆”。張孝祥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兩持和戰”,也就是說在議和與主戰之間搖擺,不能從一而終。真的是如此嗎?我看未必。宋史之中記載:但渡江初,大議惟和戰,張浚主復仇,湯思退祖秦檜之說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議者惜之。這就是攻擊他的有力說辭。實際上,“兵者,國之大事”,要順勢而為,根據形勢調整戰略。南渡之初,朝廷上下一致反對議和,而北來將士們一致同仇敵愾,所以主戰必然能夠有所成就。等到境內安定,“百廢待興”,而且恰逢北伐接連失利,只能修養生息,等到機會來臨之時,再行破敵。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他在給皇帝的上疏之中,也表明了自己那麼做的緣由:二相(張俊和湯思退)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接著,對於選拔人才,他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用才之路太狹,乞博採度外之士以備緩急之用。張孝祥不論是出入於哪裡,他都是以國家為主要衡量標準,政局穩定,才能夠讓北伐無後顧之憂。而且張孝祥狀元及第之後,頂撞宰相秦檜,就已經表明了他是堅定地主戰派。而為岳飛平反,這需要多大的膽量!“臨事方知一死難”,無論平時的話語怎麼慷慨激昂,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權衡一下利弊,很少有人會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博取一個虛名。張孝祥深知這樣說會讓皇帝不開心,甚至引來殺身之禍,但是有些事情自己不做,也許就沒有人去做了。他對高宗說:岳飛忠勇為國,天下共聞,一朝被人誣謗,不久便遭殺身之禍,敵國慶幸而其軍隊解體,這絕不是國家之福。高宗自己定的冤案,張孝祥竟然讓高宗平反,此言一出,朝中上下噤若寒蟬,高宗更是怒不可遏。想到自己一手提拔的狀元如此耿直,高宗也認為自己沒有看過眼,此事就翻過去了。等到孝宗繼位之後,張孝祥繼續請求為岳飛平反,孝宗同意,岳飛終於沉冤得雪。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南宋出了幾十位狀元,而稱張孝祥為“第一”毫不為過。他的第一,除了身為狀元敢於直言、政治上頗具為名之外,還在於他的詩文才華。張孝祥才思敏捷,一些詞句直逼蘇軾。史書記載,“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可見他對自己的才華相當自負。近代著名學者錢基博在他鉅著中國文學史裡面寫到張孝祥的時候說:其詩文皆追摹蘇軾;而平昔為詞,未嘗著稿,筆酣興健,得蘇軾之浩懷逸氣,襟抱開朗,仍是含蓄不盡。其詞與辛棄疾同出蘇軾。然棄疾恣意橫溢,簡直文勢;孝祥則抗首高歌,猶有詩情;所以發揚蹈厲之中,猶有宛轉悠揚之致也。當張孝祥離開家鄉,走上仕途的時候,他肯定不會知道自己的一生會如此的坎坷,也許從他開始閱讀經書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飽嘗世間艱辛的準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論張孝祥:南宋“第一”狀元,為何英年早逝?

幾十年後,同樣是中了狀元的文天祥,已經清楚南宋大勢已去的時候,依舊不肯放棄,兵敗被俘後,他豪情萬丈的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也好,張孝祥也罷,他們在歷史上如同流星一樣劃過,光亮卻一直被人們銘記,並且將一直銘記下去,那是中國的脊樑,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最佳註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