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在明朝歷史發展的大潮流中,人們總是容易忽視一些有價值的“小事件”。在明初時期,明朝帝國剛剛鞏固,就迎來了一場席捲全國的反叛。在史料的記述中,以及口口相傳的閒談中,明初的反叛者最終成為了明朝之後的皇帝。在這種驚天的轉變中,史稱“靖難之役”。

古代將軍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從歷史發展之後的角度來看,成功者成為明朝皇帝,那麼其所發動的反叛,最終成為了一場相對正確的戰役。可是從建文朝廷上的角度來看,反叛者朱棣無異於一個

叛國

之徒。為了維護建文朝廷的統治,以表自己的忠誠,在建文朝廷的勢力陣營中,還有許多英傑。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便是盛庸。

“盛庸,不知何許人。”在《明史》的記述中,並沒有翔實的記錄盛庸的生平,其籍貫、年齡等,至今已無從知曉,可是他的功績,將成為靖難之役中的一位悍將。盛庸的神勇之處,是因為他在與反叛的燕軍作戰時,“燕精銳喪失幾盡”。面對強大的古代騎兵,其特殊的謀略與陣營搭配,成為至今還有待研究與感嘆的一段歷史。那麼盛庸身上到底又何閃光點,這還有待細說。

一、隨大軍而動的小將

在講述盛庸的生平事蹟時,首先要對盛庸的背景進行了解。因為許多英傑的出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長的等待與磨練中,最終成為了佼佼者。而盛庸的歷史進展,也符合這條歷史規律。

在盛庸成名之前,他只是建文軍隊中的一員小將。洪武年間,明朝名將輩出,所以建文朝廷很多戰鬥的準備,自然而然交到了這些名將後輩的手中。在這種歷史殘餘的光輝中,也埋沒了許多小將。可是世事易變,餘輝難存,那些名將後輩的隕落,成為了一些潛在英傑的“養料”。

1、耿炳文的失敗

“建文初,以參將從耿炳文伐燕”,盛庸在靖難之役中,最初只是一員參將。在最初眾多戰事的發生時,並沒有盛庸相關事蹟的記載,反而是耿炳文的指揮,成為了主要的記述。可是在歷史的總結中,耿炳文是失敗的。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兩軍對戰

耿炳文作為明初名將的倖存者,他的善守,成為了戰爭史上的一頁奇蹟。當其聽從調遣,主動出擊燕軍時,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失敗。耿炳文以一種常規進攻的兵法,去攻擊熟知兵法的朱棣,在精通與一般之中,就已經有了勝負之分。幾十萬大軍不敵燕軍幾萬軍隊,從主動出擊到被動防禦,耿炳文在政治上與軍事上都失去了應有的光輝。

2、李景隆的荒唐

“李景隆代炳文,遂隸景隆麾下。”耿炳文失敗之後,建文朝廷選擇了開國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作為名將的第二代,李景隆在史料的記述中只是一個紈絝子弟,並沒有

繼承

其父親的英勇謀略。

面對耿炳文的失敗,建文朝廷在軍隊的人數上再次加重了砝碼。從最初的三十萬,到李景隆的六十萬,在冷兵器的古代戰場中,人數多的一方總會佔據更多的優勢。可是在戰場中,人數並不是絕對勝利的保障,因為李景隆的大軍,再次輸給了燕軍。

李景隆像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在戰敗之後,李景隆面對危局,並沒有展現一個主帥的魄力,而是在慌亂之中進行了逃跑。他們的輕敵,最終使其失去了戰勝燕軍的最佳時機。所以一個軍隊的戰鬥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帥的成功與否。而最後的歷史證明,靖難之役中,建文軍隊的失敗,與主帥的選擇有很大關聯。

二、力纜狂瀾的魄力

那些本應該扛起國家重任的名將後代,在名利之中迷失了自我,導致了軍事的失敗。可是一個戰士倒下去,另一個戰士站起來,在祖國的保衛上,總會有一批人隨時準備著為國家付出。

盛庸就是建文朝廷的下一位救星,其曾經跟隨過耿炳文、李景隆,也見識了建文軍隊的宏大與燕軍的勇猛。當建文軍隊戰敗,北方戰線陷入一片迷茫之時,盛庸並沒有選擇離開,而是以一種魄力與勇氣,來堅守國家防線。在多數情況下,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敢於堅守的勇氣

當燕軍擊潰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後,北方“城戍皆望風潰”。在戰場之中,勝利的一方往往掌握著更高的威望與更高計程車氣,這也使勝者有著難以阻擋的銳氣。但是盛庸並沒有被燕軍的銳氣所震撼,因為其決定“庸與參政鐵鉉悉力固守”。

古代攻城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世界上很多奇蹟的發生,在於心靈敢於創造、敢於堅守的勇氣。也正是因為盛庸的堅守,燕軍遇見了一支難以擊敗的守軍,從而放緩了進攻都城南軍的腳步。盛庸憑藉著自己的勇氣與魄力,戰勝了看似強大的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內心的恐懼。

2、實際中的靈活變通

當然,盛庸的成功並非全憑勇氣,在冷兵器戰場上,還有謀略與用兵智慧。在建文軍隊輝煌之時,燕軍宛如大象前的螻蟻,可是建文軍隊沒有打贏燕軍。在這種失敗之中,盛庸作為參將有著深刻的體會。

明朝將軍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其看到了建文軍隊的驕傲與臃腫,也看到了燕軍在戰場上的勇猛,在這兩者之間,盛庸想到了自己戰勝燕軍的謀略。燕軍以騎兵為主,其衝鋒的銳氣往往會導致建文軍隊整體的混亂。只有抵擋住燕軍的騎兵衝擊,才能戰勝燕軍。恐懼源於未知,在瞭解與變通之中,盛庸找到了打敗燕軍的方法。如此,也成就了盛庸的功名。

三、謀略成功的精彩結果

所謂的智慧,就是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而要戰勝困難,就必須要有足夠的瞭解。在戰爭的失敗中,盛庸看到了燕軍的優點與缺點,也看到了建文軍隊的優點與缺點,“知己知彼,百戰不怠”,盛庸的成功,在謀略的分析上,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古代騎兵

在戰場中,燕軍總是會先派騎兵衝擊敵軍的左右兩翼,以突破敵軍的陣營,打亂敵軍的戰略部署,從而達到擊潰敵軍的目的。在耿炳文與李景隆的失敗中,即使建文軍隊的人數佔據優勢,可是在燕軍騎兵的衝鋒之下,軍隊的陣營以及士氣將很快被騎兵所擊破。

所以盛庸在部署軍隊的過程中,著重增加了左右兩翼的軍事部署,並將薄弱的中軍暴露在敵軍之下。如此一來,燕軍無法衝破左右兩翼,只能從中軍下手,而當中軍被擊破時,燕軍便陷入了建文軍隊的重圍之中。

明朝軍隊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在這種戰略安排之下,燕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朱棣也差點因此被捕。燕軍的著名將領張玉、譚淵皆死於盛庸的陣法之下,為此燕軍士氣大落,朱棣也鬱鬱寡歡不知如何是好。原來的一位小將,透過自己的努力與謀略,證明了自己的智慧與能力。如此也使建文朝廷的形勢,一下子明朗了許多。

四、最終不敵命運的安排

在許多歷史的記載中,決定一個英雄的功績,不僅要依靠英雄本身的能力,還有難以估量的命運。在改變中,建文朝廷選擇了盛庸;在反叛下,朱棣的野心最終摧毀了盛庸的忠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盛庸埋沒在了文字之中,但也在文字之中得到了永恆。

1、奇異之風

夾河之戰,朱棣的燕軍決定再次挑戰盛庸的陣法。作為建文軍隊反擊燕軍的希望,盛庸肩負著過多的重任。所以盛庸與朱棣之間的較量,決定了之後的歷史走向。倘若朱棣戰勝盛庸,建文軍隊將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倘若盛庸戰勝朱棣,建文軍隊反擊燕軍,也將很有可能消滅燕軍的勢力。

燕軍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而在夾河之戰的過程中,燕軍與建文軍隊,都使盡了自己的全力,以求戰勝對方,“兩軍皆疲,將士各坐息。”當雙方正陷入膠著狀態時,又是一場大風,幫助了朱棣。為何說又,因為李景隆的失敗與一場旋風有著不解之緣。

“復起戰,忽東北風大起,飛塵蔽天。燕兵乘風大呼,左右橫擊。庸大敗走還德州,自是氣沮。”從整個戰場的態勢上來看,一切戰鬥的因素,都有利於盛庸的軍隊。因為朱棣作為反叛者,戰爭的時間越久,越不有利於自己下一步的進展。而盛庸只要防止燕軍的進一步進攻,建文軍隊的勝利,只是時間的問題。可是在命運的選擇下,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幫助了朱棣,擊敗了盛庸,使燕軍獲得了更好的機會。

2、晚節難保

在盛庸戰敗後,燕軍及時抓住了時機,嚮明朝的都城南京進發。在朱棣的戰法之中,建文軍隊最終不敵燕軍,從而使朱棣成為了明朝的下一位皇帝。盛庸在夾河之戰失敗後,之後的戰場形勢一直不利於盛庸軍隊的發展,所以盛庸在朱棣的賞識下,成為了永樂朝廷的將軍。

古代將軍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盛庸的智慧、能力與忠誠,並沒有因此而獲得永樂朝廷的認可。即使是朱棣對盛庸異常賞識,“卿宜輯兵養民,以稱朕意”,可是難敵朝局之內的暗流湧動。在盛庸歷史的最終章,《明史》這樣寫到:“於是都御史陳瑛劾庸怨望有異圖。庸自殺。”盛庸本可以安享晚年,造福一方,在君王的賞識之下,可以獲得無比的榮耀。但是盛庸之前對建文朝廷的忠誠,成為了他的政治汙點,因為這個政治汙點,盛庸只能自我了斷。

結語:在世事的發展中,總有可以完成功績的英雄。他們的努力與智慧,堅持與魄力,使許多不可能成為可能,使人們看到了人文價值的內涵。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或許只前進了一小步,但是他們卻融入了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了奔騰的一滴水。

明史

"燕精銳喪失幾盡",明初盛庸由平庸到傑出的歷史程序

當人們品讀歷史,發掘人文精神與人文價值時,盛庸的事蹟與案例,成為了一種表現。一位默默無名的小將,到一位戰勝朱棣的將軍。在戰場的分析與發掘中,找到了戰勝騎兵方法的將軍,盛庸並不庸俗,而是一位傑出的將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