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這句詩出自明初詩人高啟的《詠梅九首·之一》: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十灰”部的七律,平仄嚴合,格律嚴謹。高啟是“明初四傑”之一,詩風博採眾長,無不通曉,中正而不偏執。不過因為壯年被殺,其個人詩風並沒有形成,也還沒達到蘇軾那種文淵如海,處處珠璣的境界。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這也是明詩的通病,畢竟唐詩宋詩已經將詩的高度和廣度都延展到了極致。自明太祖洪武起,文禁森嚴,因文獲罪者不計其數,思想禁錮被生理死亡所綁架。終明一朝,除了拍馬屁的“臺閣體”以及“反臺閣體”,在詩歌史上再無耀眼矚目的發展。高啟就是個因文獲罪被腰斬的典型。元末明初農民起義大混戰,角逐天下者除了朱元璋,還有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其中張士誠鹽民出身,自稱吳王十餘載,詐降元又反元,最終被朱元璋擊敗被俘,自縊而亡。舉事之初,張士誠強請元朝淮南行省參政饒介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這饒介也是文人、詩人、書法家,於張士誠自縊之時同時被朱元璋所殺——這說明張士誠在看人用人方面還算可行,至少得到了饒介的認同。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饒介作為文化領袖,執掌淮南省,自然和文化人打成一片,資助了眾多當時的文人士子。一是興趣愛好所在,二是為張士誠延攬人才——高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高啟,字季迪,出身富貴,文名早成,被饒介尊為座上賓,成為幕僚,間接服務於張士誠政權,當時年僅十六歲。七年後看破官場黑暗,可能對張士誠也比較失望,辭官隱居青丘——對於朱元璋來說,這一段職業生涯必然是高啟的黑點。朱元璋稱帝后,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這種應召,未必自願,是新朝廷對人才的一種徵用,從生存角度來說,這是不能不去的——不為我所用,很可能就會被咔嚓。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高啟受到朱元璋賞識,讓他教授各位王爺文化,並負責纂修《元史》。三年後又準備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高啟就不幹了,畢竟前面乾的是文化方面事情,尚勉力為之。他本來就是不愛當官才從饒介處歸隱,所以直接辭了職,回青丘教書種田寫詩。朱元璋還是表現得大氣,像玄宗放李白一樣“賜金放還”,但他畢竟不是唐玄宗,初得天下,正是用人之際,高啟搞這麼一出,自然被朱元璋覺得不識抬舉,心中生了討厭。一旦開始討厭一個人了,那麼這個人做什麼都是錯的。高啟的《題宮女圖》:“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寫元順帝舊事的閒散之作,也被朱元璋認為是借古諷今,成為日後高啟慘淡收場的原因之一。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洪武七年蘇州知州魏觀重修知府衙門,重開河道。作為有利於地方政權和百姓的好事,當地名人高啟、王彝(兩人同為被徵召人才,同修元史,並且同時辭職走人),自然要為盛世寫文,高啟作《郡治上梁文》——“上梁文”是古代興建房屋最重要的上樑時讀的文章——咱們今天蓋房子還講究個封頂不是?魏觀把知府衙門修建在張士誠的宮殿遺址上——可能僅僅是懶得重新開地基,卻被與之不和的蘇州指揮使蔡本上書攻擊:“觀復宮開涇,心有異圖也。”犯了忌諱,被腰斬。因“上梁文”中提到“龍盤虎踞”,高啟和王彝二人,同罪被殺。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高啟之死,有些意外,但也是必然。朱元璋立國之初,殺盡功臣,文人士子因言獲罪、因文處死者逾萬數,不為所用也是罪過,何況是張士誠舊部,清除是遲早的事情。文人的清高、不合作,只是讓高啟死得更慘烈一些而已。我們來看這首被當世偉人稱為傑作的《詠梅九首·之一》。當時主席只記得的就是這兩句:“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後來要秘書找到全詩,非常喜歡,稱高啟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細想下來,確實沒有比他更適合這個稱謂的明朝詩人了。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瓊,是美玉。瓊姿,就是美好的姿態。瑤臺,是崑崙上五色彩玉神臺,這裡泛指仙境。如此美麗的梅花,原本該是瑤臺上的美玉,是哪位仙人,將它栽向了江南處處山林?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就是主席記得真切,最喜歡的兩句。這兩句文字淺白,只不過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意象清奇高古,以意寫梅,遠勝那些外形的描寫。梅花品格如雪中高士,孤清高潔,形態卻如散淡美人,有林下之風。“雪滿山中高士臥”是指漢代袁安困雪的典故。《後漢書·袁安傳》李賢注引晉·周斐《汝南先賢傳》說,有一年,洛陽大雪,他人皆除雪出外乞食,獨有袁安門前積雪如故。洛陽令按戶檢視,以為袁安已經凍餓而死,便讓人掃除積雪,進屋察看。只見袁安直挺挺地躺著,便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幹人(不應當打攪別人)”。後來把寧可困寒而死也不願乞求他人的氣節文人稱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臥”、“袁安節”。這裡自然是用“袁安節”來形容梅花的高潔,我們常讀到用梅花高潔來寫人的品性,而在《詠梅九首》中,高啟用古代高士的品性來寫梅花,這是一種反向比喻,在知曉典故的人讀來,瞬間明瞭。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月明林下美人來”則影射隋朝趙師雄羅浮遇梅花仙子的故事,出自唐柳宗元的《龍城錄》中的微小說: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一日天寒日幕,在醉醒間,因憩僕車於松林間,酒肆旁舍。見一女人,淡裝素服出迓師雄。時已昏黑,殘雪對月色微明。師雄喜之,與之語,但覺芳香襲人,語極清麗。因與之扣酒家門,得數杯,相與飲。少頃,有一綠衣童子來,笑歌戲舞,亦自可觀。頃醉寢,師雄亦懵然,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時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花樹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顧。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高啟這兩句的用典都是含而不露,用高士的品格,用仙子的淡雅清麗,來暗示梅花冰清玉潔之性,出塵高雅之姿態。不過正因為這種反向譬喻不明顯,有很多人認為並無用典,只是簡單的用“高士”、“美人”來作梅花的形容,與袁安、趙師雄無關。這樣理解也並無不可,但是就感覺落入了俗套。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兩句為倒裝,原本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透過詩家語的調整,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才是依託於“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於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殼。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時迥異,詩人的筆法,是極老到。蕭蕭竹影,讓寒梅更加儀態高峻,漠漠的青苔,讓散落滿地的殘香也感受到春意。“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何郎,南朝梁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高啟大概認為梅花的“好詠”自他而始。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它們在漫長的歲月裡寂寞愁苦地在東風中開落了多少回?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高啟《詠梅九首》精析

這個意思很明顯,何遜去了之後,我來了。高潔、淡雅的梅花又有了知音了。整首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其中頷聯二句是為名句,與偉人的推崇有關,也與簡潔大方的比喻有關,但是清楚了用典,則更讓人領會到高啟的用心,平常文字透出一份雋永來。再結合高啟的腰斬人生,元末明初的文罪傾軋,思路就會更加的清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