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

《芳華》: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

願我的問候穿過城市的洪流,帶給你一場遺忘結局的旅途,每月故事會,傾聽、記錄,這未完成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圍繞英雄主義展開,兩個故事都來自作家嚴歌苓的作品,分別是影片《芳華》和長篇小說《床畔》。

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嚴歌苓吧:1958年出生於上海的她,是一位美籍華人作家。因為她的出生年代、地點以及移民的經歷,她的很多作品都帶有這個時代的色彩,作品中很常見的兩類角色就是軍人和女性,這兩個角色在我們今天講的故事中也會出現。接下來我們就先講述第一個故事《芳華》,這部青春飛揚的文藝片中,不僅有對逝去的青春的回憶與歌贊,還有著對英雄主義的追求。

《芳華》: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

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

樂於助人、質樸善良的劉峰被稱為團裡的活雷鋒,年年都是標兵。隊裡豬跑了,他去抓;吃餃子,他專吃餃子皮爛的;朋友結婚,徹夜為他做沙發;有人想要進修資格,他無怨無悔地讓出來……劉峰從未為自己想過,他一心只想著為別人服務,他的過於完美使他被推上神壇,導致他追求一個女孩子都被認為是完美的幻滅:因為聽到鄧麗君的歌曲,如痴如醉的他,對傾慕已久的女兵林丁丁表白,擁抱了林丁丁,被人撞見後,林丁丁向上級報告劉峰企圖強暴她,劉峰因此被處分到戰鬥連隊。此後,雷鋒的英雄形象逐漸轉為烈士的英雄形象,他渴望戰死,渴望成為英雄,這樣也許能告訴文工團的人,他真的並沒有做錯什麼,他還是當初那個願意奉獻的人。

而從農村來的何小萍,出身並不好,親生父親在她六歲時就下放到勞改農場。來到文工團的她,也屢遭文工團女兵歧視與排斥,因為容易出汗,大家都嫌棄她,男兵們不願意和她搭檔練舞。全團只有劉峰願意幫助她,而劉峰離開時,她也是唯一送行的人。何小萍是善良的,也是勇敢的,她珍惜和善待身邊的每一份善意。所以在劉峰離開時,她徹底心寒了,她用假髮燒的方法進行抗議,最後被下放到前線,成為了一名戰地護士。在前線的日子,她努力地醫治每一個傷者,因為她害怕,有一天劉峰成為了傷者,卻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在敵軍投放炸彈時,她用她瘦小的身軀,第一時間護住了傷者的身體。何小萍因此被表彰為戰地英雄,令人扼腕的是,精神上飽受痛苦的她卻瘋了,因為,這是她第一次被人認可。

《芳華》: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

時代在變革,文工團解散了,每個人都那麼渺小脆弱,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他們的命運大相徑庭,有人出國,有人經商,有人從政,失去胳膊的劉峰賣起了書,妻子離他而去,何小萍也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好在最後,命運使他們再度相遇,守護彼此的餘生。

昔日的英雄早已經失去了光輝,留在了流逝已久的只屬於他們的芳華中。 影片最後,當劉峰被城管推倒在地時,曾經的戰友喊的一句:“你們怎麼敢這樣對他!!敢這麼對抗戰英雄、活雷鋒!”讓人唏噓不已。芳華易逝,而英雄當永存,因為,不管時代怎樣的變化,英雄事蹟雖會被埋沒,但卻不會被抹去。

第二個故事是《床畔》,這個小說的人氣並沒有嚴歌苓的其他經典作品高,但依舊讓人震撼,引人深思。

《芳華》: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

那是很早的時候了,早在西南小城街道兩邊的鋪面房還在賣“乾鮮雞粽”、“糕餅香菸”時, 19歲的萬紅和所有護校畢業生沒什麼兩樣,穿著軍裝,戴著會支出兩把小刷的軍帽,來到了陸軍第56野戰醫院,從此開啟了她人生的新篇章。在這有著沉暗老舊的灰色鐘樓的醫院裡,搬進來了一個了不起的英雄——鐵道兵連長張穀雨:1976年成昆鐵路建設中,他為了救戰士負傷,因此成了植物人、活烈士。

早晨,川流不息的各種報刊的記者們、作家們搭著火車從省城趕來,來採訪英雄張穀雨的事蹟,醫院的秦教導員為英雄的存在感到自豪,從早到晚,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採訪者。每一天,院裡在開著各種表彰張穀雨大會、學習英雄大會。而事實上,醫院對張穀雨的照顧卻十分疏忽,照顧他的胡護士,用萬紅的話說,就是“老護士精加女兵痞”,她沒有注意到張穀雨活著的微小動作,打蒼蠅時就這麼重重地打在張穀雨的鼻子上,甚至再後來,意外地把張穀雨的手指夾在縫裡整整一夜,使之不得不截肢。

《芳華》: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

而萬紅從一開始就發現了張穀雨的生命跡象,他的眨眼,他的肌肉收縮,他的呼吸頻率的改變,他們之間目光交匯的感覺……萬紅勇敢地在集會上當著全院幾百人的面說出自己的發現,反駁了全院最厲害的吳醫生的觀點,可一石也未能掀起千層浪。

吳醫生表面肯定萬紅提出自己的觀點,實際上卻不以為然,萬紅只能獨自查閱和研讀張穀雨病例卷宗,每天記錄著證明張穀雨不是植物人的生命跡象,她每天為張穀雨做紫外線照射,為他進行二十五到三十次的翻身,所以張穀雨的病房,半夜的燈總要再亮起來幾次 ……

偌大的醫院裡,沒有誰真的把張穀雨當回事,他們在意的只是英雄二字,照顧英雄是表明他們政治上進的捷徑。可那個年代,每天光榮死去的英雄太多了,沒過幾年,大家就把張穀雨遺忘了。他原本住在最寬敞的病房,頂端拱形的窗子把外面明亮的初夏延伸進來,到處都擺著豔麗招展的紙花,到後來,他被人扔在過道里,萬紅求了好久,他才被搬進閣樓的儲物室裡。

《芳華》: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

秦教員忙著提高醫院的知名度,吳醫生調去了大城市,張穀雨的妻子也幾乎沒去看過他,她一邊享受著丈夫的補貼金,一邊和鍋爐房的人打情罵俏,唯有萬紅,還在艱難地用她的小身板為張穀雨翻身,她跑到秦教員面前申訴,她在全城知名的陳記者面前撒潑,她在張穀雨肺癆病重,危在旦夕時央求全醫院的人救治,她在洪水來臨時守在張穀雨的床頭,抓緊他的手不肯離開……因為她堅信,叫張穀雨的英雄連長始終是秘密地活著,活在植物人的假象下面。

從十九歲到三十多歲,年紀輕輕的萬紅頭髮卻早已花白。文章寫道:“風來了,帶著黃果蘭的香氣,帶著塵土,帶著鐘聲的風吹起那白髮,白髮下面,是萬紅仍舊年輕的臉。” 萬紅的執著與堅持,頑強與拼搏,使她成為了英雄,諷刺的是,張穀雨依舊不被想起。幾年前,人民帶著鮮花、歌舞擁進病房,包圍著他的病床,一個個輪流緊握他的手,不過才幾年時間,他還是張穀雨,曾經的英雄事蹟並沒有抹去,可人人都把他看作累贅。萬紅放假回來後絕望地發現,張穀雨被其家人接走,並因為鄉下缺少醫療裝置,幾天後便離開了人世。

今天的這兩個故事,都塑造了相同的英雄形象:軍人和醫者。並且,兩個故事反映了同一個價值觀:英雄不死。

《芳華》: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

萬紅的英雄形象,讓我想起了2007年感動中國人物陳曉蘭,她也是一名醫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陳曉蘭發現了上海醫院所用的醫療裝置是偽劣產品,多年來,她不斷地走訪各大醫院調查、舉報,以至於被醫院辭退,她再也沒能穿上白大褂,每天過著清貧的日子,可她從不後悔。

“一身肝膽勝鬚眉,十載艱難知為誰?

堅守良心辨清濁,力求真相忘安危。

移山填海非凡事,亮節高風無字碑。

怎得陽光遍天下,英雄從此不傷悲。”

這首詩不僅是寫給陳曉蘭的,更是寫給許許多多不被人記起的英雄的。

誰都可能成為英雄,但英雄不是一時的頭條,不該被人們快餐式消費,英雄是不死的,無論何時何地,都該對他們保有尊重與敬佩。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聽著英雄故事長大的,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水滸傳裡的一百零八位好漢,還有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英雄,等等,我們喜歡看英雄故事,因為我們的內心都有一份英雄情懷,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迭代,拜金主義出現了、權貴主義出現了、唯己主義出現了,它消蝕著我們的內心,英雄主義隨之被輕視。那些在職業上堅守奮鬥的英雄,那些我們而奮鬥的英雄,那些為時代而奮鬥的英雄,他們風光了一時,卻孤獨寂寞了一世,因為他們很快就被人們遺忘,或者說,他們很少被真正地敬佩過。而萬紅把握住了自己的初心,願她的完美形象與對英雄主義的真正追求,能給浮世中的你我一點啟迪。

今天的故事就到此結束了,感謝你們的收聽,下期節目同一時間,我們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