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最近,一個叫杜青雲的清華學霸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五年前,16歲的他曾經以湖南省全省第二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但他讀了三年大學之後,迎來的不是人生巔峰,而是功課崩盤、人際關係淡漠、患上抑鬱症,最終,這個少年天才不得不無奈選擇退學。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回到家鄉後的杜青雲,選擇了復讀。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一年之後,他考出了比當年更優秀的成績“全省第一”,順利地進入了清華大學。

但這一次,他能在清華如願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嗎?不得而知。

生活中,這樣“考試能力絕佳”的好學生數不勝數。

豆瓣上有一個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去年5月建立,已有11萬人加入。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他們有著相似經歷,畢業於名校,卻自視為失敗者。因為他們

發現

,進入大學後,除了會做題,其他什麼都不會。最後導致退學、失業。

考上了一流的985、211大學,卻倒在了校園乃至社會的賽道上,世上最殘酷的事情莫過於此。

一個個外人眼中的“好學生”,撞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結局。

杜青雲和那些墜落的985“好學生”們,讓我們見識到了教育最殘酷的真相:

人生最重要的三種能力,根本不是考試能體現的。

關於教育,最愚蠢的莫過於,以為孩子只要會“做題”就夠了。

1。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位名師曾在演講中說,中國大部分學生,擁有了選擇的自由,但卻並不具有選擇的能力。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歸根結底,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單純封閉的學習環境、過度包辦的父母教育,都在一點一點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機會。

導致很多孩子小到連點菜都有選擇困難症,大到不知道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最後人云亦云,碌碌無為。

就像杜青雲,雖然考到了全省第二,但卻不知道要選什麼專業。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只好再次聽從父親安排,選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只因 “這裡的人脈以後可以幫到你”、“畢業出來隨便去哪個企業都是幾十萬”。

然而事實卻相反。學院的課程杜青雲感覺索然無味,“聽都不想聽”。

大學的評分系統也讓他無所適從。以前在高中,老師佈置任務,學生認真完成即可。但大學卻完全變了,課程自己選,老師不會緊盯每個學生。成績也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機制,還需參加學生組織、志願活動等。

同學他也融不進去,別人參加騎行社都是幾千上萬元的腳踏車,他卻推著一輛一百多元的腳踏車,被人嫌棄;別人參加學生會組織的活動特別會“來事”,他卻窩在角落裡不知道該怎麼接話。

努力了一個學期,成績平平,沒交到一個朋友,杜青雲徹底崩塌了。

相比之下,另一個從北大生物系退學的學生周浩,顯然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更強的掌控力。

與杜青雲復讀繼續上清華不同,周浩離開北大後,轉到了北京一家普通的技校,北京工業技師學院。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當然,這不是周浩心血來潮的決定。

在那之前,他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查閱了眾多資料,發現中國市場上高階技術工人是稀缺的,再加上他自小就對機械情有獨鍾,動手能力也極強。

大環境與自身能力的契合,讓他決定從北大學生變身成為一名技校學生。

後來的故事,並沒有如大家想象的那樣高開低走。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周浩不僅理論功底紮實,動手能力也很強,在全國數控技能大賽等專業比賽中屢屢獲獎,最後以優秀的成績留校。

如今,周浩已經是專門引進北京的高技能人才了。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當週浩的經歷被廣泛報道後,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雖然在乎別人的看法,可如果一輩子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我的一生就毀了。”

所以,他才能在重新找到人生方向之後,篤定地努力,最後照樣做出一番事業。

決定一個孩子潛力的到底是什麼?獨立思考能力一定不可或缺。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

在涉及孩子自己的人生選擇問題上,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獨立思考,選擇適合自己的路,並且勇於承擔選擇的後果。

當孩子有明確的目標去錨定,有足夠的動力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他們未來遇到再大的變數,也能應對自如。

2。抗挫能力

有人說,中國孩子缺乏三種教育,失敗教育,死亡教育,愛的教育。

大多數父母總是拼命推著孩子向前,教導他們如何追求成功,卻忘了讓孩子知道,如何面對失敗。

優秀如杜青雲,在初入北大遇到巨大落差時,同樣敗在了抗挫能力這一關。

他瘋狂地打遊戲,希望用虛擬世界的成功來麻痺自己,以至於大量地逃課、考試不及格,最後生生錯過了轉專業的機會。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他知道自己做的是錯的,也困惑“滑鼠點了一千次還是那個手感,我又能怎麼做呢”,卻在小小挫折面前停住了腳步。

他不是沒有向家庭求助,但當他提出“我不適合這個專業”時,父親給出的不是溫暖的開導,也不是語重心長的溝通,而是簡單的一句“你肯定是打遊戲打多了,絕對是你不努力!”

這位父親忘了,孩子的成長需要的不僅是鞭策和怒罵,還要教會他在風浪裡前行,在逆境中向上。

在小事上輸不起的孩子,在大事上同樣贏不了,承受不了眼前的挫折,更無法承受人生的起落。

真正有抗挫力的孩子是怎麼樣的?不妨看看另一位學霸:清華大學的張薇。

2019年畢業典禮上,這個貌不驚人的小女孩作為學生代表發言。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她坦然地回憶起自己從國家級貧困縣的家鄉去往省城參加物理競賽的窘況。

因為沒有見過儀器,她甚至還沒找到開關,就已經耗盡了比賽時間。進入大學後,基礎的薄弱讓她做每件事幾乎都要花上幾倍於別人的時間。“微積分作業要比別人多花三四倍的時間,競選班長不成功,報名實踐支隊長也失敗了,仰臥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

但這個姑娘沒有放棄,她用《平凡的世界》裡的一句話激勵自己:

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時時都會感到被生活的波濤巨浪所淹沒。你會被淹沒嗎?除非你甘心就此沉淪!

她沒有被困難打倒,反而在愈發激烈的競爭中越挫越勇,越拼越強。

最後當上了班長也開始指導實踐支隊,還順利拿到了學業優秀獎學金,連仰臥起坐也及格了。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常有人說,智商、情商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就的重要因素,其實,面對逆境的“逆商”同樣不可或缺。

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別忘了告訴他們:每一次失敗和挫折,都是成長。你未必能永遠成功,但卻能保持向上。

3。與自己和解的能力

這些年,高分考上一流學府的孩子最後黯然退學的新聞並不罕見。

杜青雲最後能從抑鬱症中走出來,最關鍵的原因是學會了與自己和解。

在北大,他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考上清華後,雖然能明顯感覺到,來自沿海地區的同學知識儲備更豐富,但他轉變了一種理解方式:“你這種方法挺好的,但不意味著我的方案比你差,我的也有一定道理。”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北大徐凱文教授曾提出,許多最優秀的孩子都患上了“空心病”。

哪怕他們在別人眼裡已經足夠優秀,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卻始終對自己不滿意。

在他公佈的個案病例裡,孩子們的自述觸目驚心:

“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從外表來看,孩子們如常人一樣努力學習,完成高難度的任務,但他們內心卻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目標和價值。

這種“無法與自己和解”的困擾背後,是孩子與父母情感連結的缺失。

在網上看過一張照片。

貴州某個小區的天台上,不知道何時被孩子寫下了許多留言:

“爸媽,我沒有他們優秀,我也一直很努力,我一直這麼努力就是不想給你們增加麻煩,我好累。”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我好像堅持不住了,我真的好想死……學習真的不是我的強項,我真的有錯嗎?”

很多時候,孩子們需要的不是父母的“你還需要努力”“你一定要爭口氣”,而是“你已經很棒了”、“做你自己就很好”。

孩子與自己和解,首先需要父母與自己和解。

所謂“和解”,最關鍵的是找到那個讓你產生價值感的座標。

現實總在不斷變化,沒有人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作為父母,我們不妨溫柔地告訴孩子:

沒有考第一,不意味著你不好,而是方法有待改進;成績上表現普通,但為人處世得心應手,這也是優勢;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再像以前那樣拔尖了,但只要努力,問心無愧;……

當孩子真正地接受自己的平凡,悅納自己,相信每

個人

都有閃光,不執著於做最耀眼的那一顆星,他們才能在成長中找到真正的快樂。

16歲學神考上北大後退學:教育最大的愚昧,是認為只要做題就夠了

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但這種過高的期待,給孩子帶來的往往不是正向的推動,而是隱形的壓力。

有些人生考題,並不是透過“題海戰術”就能學會的。

人生的考試,不是一場,一天,而是漫漫數十年。

比起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和排名,我們更希望,父母們能多走近孩子,多關心孩子,用平視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東西,孩子除了學習,更應該掌握這幾個方面的能力:面對挫折的能力。除了讀書,勞動也能鍛鍊這個能力。愛的能力。認識生命多元價值的能力。拓展視野的能力。表達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