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看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有多牛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看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有多牛

《道德經》,又稱《老子》和《五千言》,是春秋時期思想大拿李耳的哲學著作,包含治國、修身、用兵、養生等多項論述,自誕生以來對後世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堪稱中古歷史上最偉大的典籍之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道德經》是全球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第二多的文化名著,而第一名是《聖經》。《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結凝華,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哲學驕傲,其開篇之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更是人盡皆知的千古名句。然而你是否知道,這第一句就被後世修改過了,這根本不是老子的原句。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看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有多牛

1973年,長沙馬王堆大型漢墓出土了幾十部帛書,不乏失傳已久的古文典籍,其中就有與傳世《道德經》極為相似的帛書被發現,專家收集整理成為帛書《老子》。馬王堆漢墓距今兩千多年,也就是說,帛書《老子》已經與世界隔絕了兩千多年,所以它與傳世版《道德經》存在大量不一致的地方。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思想是上層階級統治國家的強有力工具,而傳承思想的載體便是書籍。歷朝歷代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利益和統治需要而對書籍進行修改,《道德經》作為萬經王自然首當其衝。據帛書《老子》與傳世《道德經》的對比分析發現,兩者間竟有700多處差異,導致160多句含義發生重大改變。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看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有多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這四句話非常有名,幾乎達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境界,但是如何來理解它的意思,卻至今仍存爭議。第一個“道”是名詞,是指生成宇宙的本原和實質;第二個“道”是動詞,意為言說、解讀。目前主要有三種理解版本:一,道若可以言說,那就不是永恆常在的道;二,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的道;三,道可以言說,但並非恆久不變的道。被篡改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來看原版帛書《老子》是如何訴說這件事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恆與常雖然意義相同,但“恆道”比“常道”容易理解的多,“非恆道”應當是第三種解讀方式,意為不是恆定不變的道。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看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有多牛

傳世《道德經》第十六章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意思是盡力使心靈達到虛寂之境,盡力使生活清靜篤定,這樣當萬物一齊蓬勃時,我就可以觀察到它們往復迴圈的道理。人往往會被慾望控制,導致視物不明、視理不正,而老子要求寧心靜氣,也就是透過表面看到本質。這幾句話蘊含的哲理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這其中有一字被篡改了,那就是“守靜篤”的“靜”,它本應是“情”,原句為“守情篤”。這一字之差,卻有千差萬別,真正的大道就是守情,即成功的本質就是對一件事動情且專一,它強調的更多是人性和熱愛,而並非始終如一的安靜、寧靜,道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而不是死寂。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看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有多牛

這一個“情”字就體現出了老子思想的先進性。他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好像一切與他無關;也不是高冷而不可接近的修道者,如同退居江湖的隱士。恰恰相反,老子追求的是大情大愛。《道德經》第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執守自古以來的道,去理解現在所發生的事,就能夠掌握歷史的規律。然而在帛書《老子》中卻是“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適應時代的方式去理解現在,也就是與時俱進的思想,這一字之差也蘊含雲泥之別啊。透過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老子之所以為老子,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思想在任何時代都適用,且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瑰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