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何發展角度說起,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學過幾何的人都知道“任意兩個點可以連成一條直線,透過直線外的一個點可以畫出與該直線不相交的平行線”,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兩條公理,他的基本假設是——世界由“點、線、面”構成,是直的。

1912年,當愛因斯坦有了廣義相對論的構想時,卻為基於歐式幾何的數學工具無法表達他的思想而苦惱。幸運的是,他的鐵哥們、數學家格羅斯曼向他介紹了“黎曼幾何”,有了這把新的數學鑰匙,愛因斯坦順利地打開了廣義相對論的大門。

黎曼幾何的基本假設是“透過直線外的一點,沒有一條不相交的線”,也就是說,世上沒有平行線,所有的直線最終會向交,因為世界是彎曲的。

在日常生活中,歐式幾何是適用的;但研究地球和宇宙的問題時,黎曼幾何更準確。100米的跑道是直線,1000米長的公路也可以是直線,但1000公里長的地平線是曲面,1000萬公里的宇宙距離就時空彎曲——這是典型的“大直若屈”。

這個詞來自《道德經》第45章,老子的全文是這樣說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而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這裡的愚,並不是真的表示自

從幾何發展角度說起,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己是愚蠢的或者自己的意見是愚昧的,只是一種自謙。

這兩句意思是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卻是愚笨的。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但是又很難洞悉,難在何為聰慧,何為愚蠢。

現在這兩句多用來形容聰明的人,不炫耀自己,從表面看好像很愚笨。

從幾何發展角度說起,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在一座深山裡,有一群猴子,相處得非常和睦,好像大家庭一般。其中有一隻很精靈的猴子,看起來比其他的猴子聰明。

他什麼事都想帶頭當領導,但是,許多猴子都離他遠遠的,因為他很驕傲。這隻猴子常常認為,我比你們聰明、精靈,為什麼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沒有你們,我也生活得很好。

他依然故我,非常驕傲。

有一天,一個獵人來到山上,遠遠地看到了猴群,於是走向前去。當時,所有的猴子都一鬨而散,趕緊躲起來,只有那隻精靈的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逗弄獵人,賣弄他的聰明。

獵人張開弓箭向他射去,但是,射了好幾箭都射不著。其實,獵人原本無心射殺猴子,但是,那隻猴子卻特別調皮,故意捉弄獵人。獵人被逗弄得怒火中燒,於是指示後面的一群獵人說:來,我們同時把箭射過去。

儘管那隻猴子多精靈,最後總是逃不過眾人同時射出的箭,結果那隻猴子身中好幾支箭死了。

這就是賣弄聰明的下場。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因為要守,就不是真愚,而是真智慧。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谷,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

從幾何發展角度說起,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菜根譚》有云:“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涉世之初,我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總認為聰明比笨拙要好許多。後來,漸漸明白了:花開無須太豔,人不可太過聰明。聰明弄巧,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懂得守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韓琦一生,歷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為相十載、輔佐三朝。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也正如《韓魏公集》序言中所說:“公曆事三朝,輔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後世,兒童走卒,感慕其名。”這是後人對他的評價,也是對韓琦本人的真實寫照。

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對於這樣的老好人誰都不去防範於他。可是在下面兩件事上的神通廣大,實在是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做到。

當宋英宗剛斷氣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官,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從幾何發展角度說起,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很奸邪,反覆無常,經常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后間進行離間。韓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說:“只要寫出來,韓琦一定有自己的辦法。”

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拿出了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了蠹蟲,還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

從幾何發展角度說起,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南懷瑾認為,“大智若愚”,並不是真的愚,而是把真正的大智慧隱藏起來,即“守愚”。

古往今來,聰明反被聰明誤者可謂多矣!倒是有些看似“笨”的人、守愚的人,卻是很聰明的人。

洪武年間,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這樣一位聰明得讓人不以為聰明的人。

當時的郭德成,任驍騎指揮,一天,他應召到宮中,臨出來時,明太祖朱元璋拿出兩錠黃金塞到他的袖中,並對他說:“回去以後不要告訴別人。”

面對皇上的恩寵,郭德成恭敬地連連謝恩,並將黃金裝在靴筒裡。但是,當郭德成走到宮門時,卻又是另一副神態,只見他東倒西歪,儼然是一副醉態,快出門時,他又一屁股坐在門檻上,脫下了靴子,——靴子裡的黃金自然也就露了出來。

守門人一見郭德成的靴子裡藏有黃金,立即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見守門人如此大驚小怪,不以為然地擺擺手:“那是我賞賜給他的。”

後來有人因此責備郭德成道:“皇上對你偏愛,賞你黃金,並讓你不要跟別人講,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來鬧得滿城風雨。”

對此,郭德成自有高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們想想,宮廷之內如此嚴密,藏著金子出去,豈有別人不知之道理?

別人既知,豈不說是我從宮中偷的?到那時,我怕渾身長滿了嘴也說不清了。再說我妹妹在宮中服侍皇上,我出入無阻,怎麼知道皇上是否以此來試一試我呢?”

現在看來,郭德成臨出宮門時故意露出黃金,確實是聰明之舉。恰如郭德成所言,如果被他人發現,他會有口難辯。

郭德成的這種做法,與一般意義上的大智若愚有所不同,他不只是“裝愚”,而且預料到可能出現的麻煩,防患於未然。

從幾何發展角度說起,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南懷瑾非常讚賞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的觀點。

他認為對於一些不情願去做的事,可以以智迴避之;有大勇,也可表現出怯懦的樣子;很聰敏,也可表現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同時不做隨波逐流之事。

他認為,世間真正的大智大勇者都不大肆張揚,所以,看一個人不要光看其表面,而要看其內心,考察他的實力。

從幾何發展角度說起,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做人一定要記住:我不優秀,我不聰明,但我肯定不傻。我們需要讓自己活得“大智若愚”一點,不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從來不向人誇耀自己,抬高自己。這樣才不會得罪人,不被人利用。

可以說,做人原則是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注重自身修為,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對於很多事情持大度開放的態度,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和強者求己的心態。從來沒有太多的抱怨,能夠真心實在的踏實做事。對於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夠不斷得到積累。

生活中,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是有智慧的高人,而不是愚拙的庸人,這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但那些不以聰明自求,而以愚拙自守的人,往往更受人尊重,也能走得更長遠。

當年,為劉邦開國大業立下汗馬功勞的謀士蕭何,因功高震主而令劉邦產生顧慮,若不依另一位謀士召平的建議,用擅自佔用百姓田地的違法行為以自汙,相信他也會落得同韓信一樣的下場。

三國時,諸葛亮設下空城計。諸葛亮帶一個侍衛在城頭撫琴,司馬懿率百萬之眾殺至城下,諸葛亮表情自然,談笑風生。諸葛亮不動一兵一卒,反而嚇退了司馬懿百萬雄兵;如果諸葛亮不淡定,以硬抗硬,勢必會城破人亡,性命難保。

這就是老子所主張的“無為”戰勝“有為”。

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官場中處事過於精明,常常會帶來麻煩。為此,聰明人有時也要裝作糊塗,大智若愚,以保全自己。

人在世上走,還是大智惹愚的好。在現今這個快速發展的年代,人人都要大施拳腳,人人都想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如果自己耐不住寂寞,非得人前人後地顯山露水,就只能是自己處心積慮地成為別人所忌恨的物件,當一個人成為眾矢之的的時候,也就離失敗不遠了。

莫不如含而不露,太太平平地做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把別人嫉恨的目光從自己身上移開,留著的大把的機會讓自己在這大好的空間裡多馳騁些年頭,於小我之人之己,於大我之家之國,都是一件益事。

從幾何發展角度說起,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參考文獻:吳強,讀《道德經》:領導格局越大,越懂得“留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