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一首《天淨沙》用10字寫盡秋色,有人認為可與馬致遠秋思媲美

秋是什麼顏色?蘇軾寫秋有著一年中最美好的風景,是“橙黃橘綠”時,劉禹錫寫秋色是“數樹深紅出淺黃”,王維筆下,秋天的色彩是“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杜牧筆下,最美秋色在楓林,“霜葉紅於二月花”。秋到人間,就如同打倒了一個調色盤,紅、黃、綠、白,秋天裡最常見、最亮麗的色彩大概也就是這些了。而在白樸一首《天淨沙·秋》裡,他卻用短短10字,便把秋天裡的美麗色彩全都涵括在其中了。字雖少,卻寫得很美,甚至有人將其與“秋思之祖”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相提並論,認為兩者可以媲美。在寫法上,兩首元曲確有相類之處,最大的差別就在最後10個字。

白樸一首《天淨沙》用10字寫盡秋色,有人認為可與馬致遠秋思媲美

秋色先看白樸筆下的秋——《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再看馬致遠的秋思——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兩首元曲常被拿來作比較,一是因為兩者曲牌名相同,且同是寫秋。二則因為兩者的寫法實在相類,除了最後一句,前面寫法幾乎一樣,同樣選取了秋天裡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組合排列,並且所用修飾詞的情感色彩也都相似,繼承了自古悲秋之傳統。一個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飛鴻”,一個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都渲染了非常濃烈、揮之不去的悲愁情緒。儘管大體相類,但細品之下,其實也有略微的差異,白樸選取的意象雖然也是體現秋之蕭瑟,但又“落日”“殘霞”與“輕煙”“飛鴻”,有亮色,也有動態;而馬致遠所選意象則除了“流水”有聲有色以外,其他的則大都無亮色,無動感,彷彿一片靜止的畫面。所以關鍵決勝之句,尚在最後10字:前者收之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後者結之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可說是各有千秋,難分高下。

白樸一首《天淨沙》用10字寫盡秋色,有人認為可與馬致遠秋思媲美

秋色儘管這結尾之句只有10字,卻使得兩首作品的走向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白樸的作品落腳在秋,馬致遠的作品落腳在思。前者沿用前半部分意象組合的寫法,繼續選取了5種意象進行排列,全詩從始至終都在描繪秋之景象,未抒一句情;而後者則是借景抒情,落腳在“思”,以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總括羈旅之思,西風瘦馬,人在天涯的孤寂感空前絕後。這也是很多人認為白樸的《秋》無法與馬致遠的《秋思》相媲美的原因所在。然則儘管前者並未直接抒發情感,但細品之下,仍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傾向。這即是要說的第二點,二者傾注的情感不同。馬致遠的作品中雖然前部分也是意象組合,但他所選取的意象全是為了情感所鋪墊,從始到終,均是哀愁、孤寂的情緒,從前到後,無有變化,一以貫之的是孤身瘦馬漂泊天涯的羈旅之情思。而白樸的作品寫景比之馬致遠更見誇張,全是景象組合,一句情語都沒有,但卻透過對意象的選取,而做到了前後情感的變化:前面一派衰敗落寞,卻通過後10字加入鮮亮色彩的對比,寫出了秋色的美好。

白樸一首《天淨沙》用10字寫盡秋色,有人認為可與馬致遠秋思媲美

秋之美有人說“青山”“綠水”,這哪裡是秋天裡會有的色彩呢?當然有。秋水綠自然不用多說,至於青山,請君看看松柏之山,豈非常青?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蜀地很多山上,一片山上全是柏樹,自然一派常青。而且要知道,在南方,很多樹的樹葉在秋天裡都是不變色彩的,尤其未到深秋,很多人想要觀賞紅葉,都還需要往川西大山裡走。所以白樸在這裡選取的“青山”“綠水”,從真實性上來說,沒有什麼可質疑的地方,且他選取“青”與“綠”,主要還是為詩歌主題服務。如果說這兩種顏色代表著秋天裡的勃然生機,後文的“白草”、“紅葉”與“黃花”,則象徵著秋天裡的活力:秋霜下的白草,經霜的紅葉,亮麗的黃花,都是蕭瑟秋天裡最美的色彩。白樸以此五色,一掃前面所寫的秋之哀愁,一反自古詩詞裡一派悲秋之衰敗常態,寫出了秋到自然,也可以很美,美在色彩亮麗,美在自然萬物裡依然有生命多姿多彩。

白樸一首《天淨沙》用10字寫盡秋色,有人認為可與馬致遠秋思媲美

秋三、二者境界全然不同。按照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對詩詞境界的劃分,一作無我之境,一為有我之境。按照此境界劃分,白樸之作可看作是無我之境,“惟於靜中得之”;而馬致遠之作則為有我之境,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為何那些景物都是枯萎,頹敗,昏暗的?正是因為遠在天涯不得歸家的遊子此時內心就是這般的色彩。但無我與有我之境界,寫到極致,便並無高下之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