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明蘭代傳血書,桓王救駕成功,最大的功臣讓人意料不到

在中國古代史上,有一個傳說。那是唐德宗年間,任迪簡在天德軍使李景略他手下擔任判官(師爺),有一次軍中設酒宴,負責上酒的武官走神了,誤把一壺醋當成酒,端到任迪簡的面前。

任迪簡喝了一口,“哎呀媽呀,酸死了”,他明白是武官弄錯了,但是他擔心倒酒的武官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整不好性命堪憂。

於是,任迪簡強裝鎮定,大口喝著“酒”,一直撐到宴席結束,最終“吐血而歸”,卻令那個主持酒局的武官躲過了一劫。

後來這件事情傳了出來,讓將士們都非常感動,李景略病逝後,眾將士認為任迪簡仁義厚道,又是軍中長者,於是推舉他接替李景略為節帥,這就是“呷醋節帥”的故事。

可以說,這個故事是“仁厚待人得仁報”的最好例子。

無獨有偶,在熱播劇《知否》中,也有這樣一個君王,用他的寬厚待人換來了一個救命恩人。

《知否》:明蘭代傳血書,桓王救駕成功,最大的功臣讓人意料不到

忍一時之渴的君王

在這部劇中有一個細節:

榮妃兗王勾結謀逆,逆賊逼宮,皇上已無退路,皇帝大怒,想起了禹州的趙宗全,立即寫下血詔,要立趙宗全為太子。

皇帝拿出兵符,滿懷希望地對著手下眾人問道:“誰能替我把信送出宮去?誰去?”

可是當時叛軍已經將皇宮團團圍住,沒有人願意冒此風險,皇后哀痛,偌大的皇城竟是沒有一個忠義之輩。

此時一個十三歲的宮女站了出來,戰戰兢兢地說道:“奴婢願意出宮送詔書。”

這讓皇帝皇后非常詫異,詢問道:“你小小年紀,又沒有力氣,如何出得宮去?你不怕嗎?”

這個小宮女回答道:“奴婢初入宮時,食茶官讓奴婢為殿下奉茶,一日奴婢當值隨駕,忘了碾茶也沒被發現,奴婢以為是僥天之倖,後來才知道,那日陛下口渴,回頭見奴婢手中沒有奉茶,不發一言,一路忍渴,到了寢宮後,把娘娘的茶水吃了個乾淨。奴婢深受皇上體恤之恩,逃過責罰,如今願以身相報。”

皇上當時就詫異地回道:“朕也是看你年弱,不忍責備,這點小事不用記這麼久吧?”

《知否》:明蘭代傳血書,桓王救駕成功,最大的功臣讓人意料不到

可是這名小宮女叩首而拜:“於陛下是小事,於奴婢是天恩,陛下的舉動救人,奴婢性命,奴婢願意為陛下解燃眉之急。”

這名小宮女因皇帝素日寬厚,不忘報恩,皇后忙把血詔與兵符託付於她。在狗洞前和明蘭相遇,二人索性一同逃出宮去。

後來在逃跑的路上,宮女失血過多,她便把血詔與兵符託付給了盛明蘭,讓她去找趙宗全來救駕。

盛明蘭駕駛著馬車慌亂出城,巧遇趙忠全和顧廷燁,這才有了明蘭臨危受命,為陛下代傳血書之後一系列的故事。

其實,這個無名的小宮女,是救駕有功的功臣,固然是她知恩圖報的本性,但究其根底,是皇上平時的仁厚得來的好報。

可以說,皇上才是功勞最大的人,他忍得了一時之渴,得到了一個救命恩人!

《知否》:明蘭代傳血書,桓王救駕成功,最大的功臣讓人意料不到

善惡有報

其實在《知否》這部劇中,皇上對下人的仁厚描寫,並不是第一次出現。

早在那日盛家三郎因為落榜,和狐朋狗友鬼混在一起,妄議國事,惹得皇上盛怒,將盛紘困在宮中兩日一夜之時,盛府上下亂成一團。

可是盛家老太太卻鎮定自若地說道:“當今皇上最是仁愛,曾經在花園裡散步的時候口渴,見宮女手中沒有奉茶,就生生忍到娘娘的宮裡才喝茶,這樣的皇上不會濫殺無辜,更何況我朝沒有殺文官的先例。”

從盛老太太這一席話可以看出,皇上善待下人不是一時之舉,也可以看出他一直是一個仁厚、重感情的君主。

正如小宮女所說,這樣的事對於皇上來說是小事,只不過是忍一時之渴而不加斥責。

但對於宮女來說,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在皇帝面前如此失責的行為,輕則一頓責打,重則有生命之憂,甚至還會禍連九族。

所以小宮女感念皇上的仁慈,願意臨危受命,可見平時寬厚待人的重要性。

《知否》:明蘭代傳血書,桓王救駕成功,最大的功臣讓人意料不到

反觀在這場政變中另一個人物,卻沒有這樣好的下場,那就是平時飛揚跋扈的邕王,一直以王儲自居,就因為女兒嘉成縣主看中了齊衡,不僅害慘了榮妃之妹榮飛燕,甚至敢軟禁朝廷重臣齊國公,簡直是無法無天。

因此,這樣一個殘暴的人物,在這場朝堂政變中,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夫妻雙雙被叛軍斬首,還連累了全家,這就是惡有惡報的結果。

可以說,皇上和邕王平時的為人不同,得到的下場也不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知否》:明蘭代傳血書,桓王救駕成功,最大的功臣讓人意料不到

施小善、得大報

在我們中華傳統美德中,一直提倡做人應該有一顆善良之心,老祖宗一直教誨我們:善惡有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而在世界的歷史長河中,也有許多用無意間的善舉贏得了豐厚回報的例子。

比如:1965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塞勒姆市,一名叫愛麗絲·布萊斯的女子毫不猶豫地跳入了水中,救起了一名溺水的4歲男孩。

9年後,當時的4歲男孩已經13歲了,這名小男孩在曾經溺水的這片海灘就起了一名險些溺亡的男子,而這位男子的妻子恰巧是9年前拯救自己的那個女子愛麗絲。

《知否》:明蘭代傳血書,桓王救駕成功,最大的功臣讓人意料不到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著名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故事:

丘吉爾小的時候在外玩耍,不小心掉到糞池裡,被一個善良的農夫救起。丘吉爾的父親很是感激,重金酬謝,但善良的農夫堅決不要。

於是,老丘吉爾改資助農夫的兒子亞歷山大·弗萊明上學,後來弗萊明成為著名細菌學家,發明了造福人類的“青黴素”,這是二戰中與原子彈、雷達相併列的重大發明。

而這時,已經當上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在一次訪問中,不幸感染肝炎,生命垂危,正是弗萊明趕來用剛發明的青黴素治好了他。

這些例子都在告訴我們,老祖宗對我們的教訓永遠有用,時常保持一顆善良之心,仁厚待人,終將會像《知否》劇中的皇帝一樣迎來命運對我們的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