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恨紅樓夢未完,天才女作家張愛玲為何如此感嘆?

引言:記得初二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寫到了張愛玲讀《紅樓夢》,說她五歲就能分辨出《紅樓夢》後四十回跟前八十回不是一個作者寫的。後來讀了張愛玲的《紅樓夢魘》,才知道那位作者神話了張愛玲。不過這句話對當時的我產生了極大觸動,因為我已經十二三歲了,也看過《紅樓夢》,但似乎並未發現這本書有什麼問題。

年歲漸長,重讀程本《紅樓夢》,發現後四十回確實跟前八十回有所背離,如從八十一回起忽然把賈寶玉應試八股提上議程,此後描寫了許多賈寶玉學習八股文的場面;又如黛玉、妙玉等人的結局似乎也存在一些問題,還有賈府用了那麼長時間才破敗竟然一轉眼就復興了。不過程本後四十回似乎也沒糟糕到那種受萬人指責的地步,至少比劉心武之類現代大家續寫得要好。

三恨紅樓夢未完,天才女作家張愛玲為何如此感嘆?

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1977年,張愛玲將其系列紅學論文集結為《紅樓夢魘》出版,其中第一篇名為《紅樓夢未完》。在《紅樓夢未完》的開篇,張愛玲即這樣寫道:

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地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怎麼後來不好看了?”……很久以後才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也沒深究。

三恨紅樓夢未完,天才女作家張愛玲為何如此感嘆?

這段話不僅貢獻了“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這個金句,更是道出了張愛玲與《紅樓夢》後四十回的淵源。張愛玲將《紅樓夢未完》放在首位,可見她對程本後四十回的重視程度。在《紅樓夢魘·自序》中,張愛玲即講明瞭自己對後四十回的看法:《紅樓夢》未完成還不要緊,壞在狗尾續貂成了附骨之疽;《紅樓夢》被庸俗化了,而家喻戶曉,與聖經在西方一樣普及,因而影響了小說的主流與閱讀趣味。

張愛玲的紅樓研究雖不成體系,但重視細讀文字及不同版本之間的對比,再加上她又是一個具有敏銳藝術感知力的文學創作者,故而對後四十回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其中關於後四十回為他人續筆的論證,可大致分為以下四大點:1。滿漢問題;2。寶玉教育場景;3。藝術格調;4。賈府眾人的結局。

三恨紅樓夢未完,天才女作家張愛玲為何如此感嘆?

限於篇幅,本文不一一列舉及解讀這四點,只講其中一些較為天才的發現及過於武斷的一些論述。在大腳小腳問題上,張愛玲表現出了敏銳的觀察力:外藩買妾,兩個宮人相看巧姐,“渾身上下一看,更又起身來,拉著巧姐的手又瞧了一遍,略坐了坐就走了”。只看手,不看腳,因為巧姐沒裹腳。前八十回賈母看尤二姐的腳,是因為她是小腳。由此張愛玲認為曹雪芹有意識模糊作品中的滿漢問題,不讓讀者去注意金陵十二釵是大腳還是小腳,但後四十回卻有非常明顯的滿化傾向。只不過她證明後期滿化傾向嚴重的幾點卻不足為信,即所謂“東省”是“東三省”,前八十回少用“屯”而後四十回多用“屯”,賈寶玉在第九十二回中稱巧姐為“妞妞”。

此外張愛玲受曹賈互證思想影響頗深,特別喜歡將賈府與曹府聯絡在一起,如關於元妃之死:他是否太熟悉曹家的事,寫到這裡就像衝口而出,照實寫下四十三歲?關於秦可卿之死,張愛玲也這樣認為:續書者屢屢為賈府開脫罪責,他試圖撇清秦氏與賈珍的亂倫之嫌。可見張愛玲並不認為高鶚是續書者,或者說高鶚之前還存在一位與曹家親近的敘述者。

三恨紅樓夢未完,天才女作家張愛玲為何如此感嘆?

當然,張愛玲雖在序言中講到“狗尾續貂如附骨之疽”,但在《紅樓夢未完》中她卻並未完全否定後四十回。如談到結尾處賈寶玉拜別賈政時,張愛玲這樣稱讚道:確是神來之筆,意境很美……別釵趕考,辭父遙拜,這兩場還有點催淚作用,至少比一切其他的《續紅樓夢》高明。

可見張愛玲對後四十回雖存在一定偏見,但還未到完全否定的態度。但紅學泰斗周汝昌,對後四十回持的卻是完全否定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