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璞:尊仁德之體,循忠恕之路

王璞:尊仁德之體,循忠恕之路

常聽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1萬多字,492章,我對之的主要理解就是“尊仁德之體,循忠恕之路”。論語在許多篇章都採用對比的表達手法說明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目的就是教導人修身,就是尊仁德之體。同時由於人是群居動物,如何團隊合作?如何理解別人?一個字:“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句話說就是換位思考。

古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上立了大功,便拜其為上卿,在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之上。廉頗對此很不服氣,對人說:“我身為趙國的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出身低微,僅憑言辭辯才盡了點力,就在我之上,我如遇到他,一定要當面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說後,就儘量避免與廉頗碰面。外出遠遠見廉頗的車馬就立刻躲開,廉頗為此很得意認為藺相如害怕他。藺相如對手下人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嚴,我敢於當面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我怎麼會害怕廉將軍呢?我回避他,是因為尊重他,理解他。如果我們互相爭鬥,必然兩敗俱傷,給秦國以可乘之機。” 廉頗聽到後,被藺相如的高風亮節所感動,非常慚愧,負荊請罪,兩人終於和好並結成生死之交。藺相如沒有為自己的難堪和屈辱而大發其怒,記恨在心,相反卻表現了寬宏大量,毫不計較,使傷害他的人也感到無地自容,不僅得到了廉頗等大臣的敬重,也維護了國家的安定。

近代曾文正公主張“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今日我處順境,我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人亦以盛氣凌我之身。” 曾國藩不只是口頭上講道理,而是說到做到,他的度量是很能容人的,他保薦了很多部下,如李鴻章和左宗棠等。尤其是左宗棠恃才傲物,語言尖銳,與曾國藩常有齟齬,但曾國藩都是寬宏大量,不僅不計較,還先後多次上書朝廷,保舉左宗棠,在左宗棠極其潦倒之時,向他伸出可貴的援助之手,最後把左宗棠推到了超過自己的高位。曾公的修為和肚量,終使他成為一代宗師。

一個家庭父母帶著三個小孩過日子,生活很困難。一個故事是老大高中畢業就輟學工作幫襯家裡,老二因此讀了大學,但大學畢業還是沒錢留學,也工作了。論到老三由於父母和兩個哥哥都工作,條件就好了許多,留學讀了博士。另一個故事是穿衣,老大穿新衣。老二穿大哥穿過改小的衣服。老三隻好穿老二的舊衣服了,並且因為兩位哥哥都穿過,還打了補丁。類似這兩種情況的例子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第一個故事中老大沒計較,第二個故事中老三沒計較。為什麼沒計較?就在於孩子對家庭有認同感,沒有計較是否公平。有了認同感就會不計較小事,認同感帶來凝聚力,凝聚力就是競爭力。

理性與感性,制度與文化,利益與精神,現代與傳統,西式與中式,中國企業要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夢想,一定來自兼收幷蓄、中西合璧、學貫古今。

本文為王璞先生髮表於2009年2月9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