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墾農篇要義——愚民、墾荒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很多的變革者,這些變革者帶給了當時社會不一樣的理念與結果,從而改變了當時的社會形態。在所有的變革中,又以戰國時期的變法最多,這個時期剛剛從春秋時代過渡而來,每一個諸侯國想的就是壯大自己,變革強大,前前後後較為知名的變法就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公仲連變法、申不害變法、商鞅變法、齊威王時期的鄒忌變法等等,在戰國時期這眾多的變法中,李悝變法是開始,而最為知名和徹底的是商鞅的變法。商鞅變法讓積貧積弱的秦國從根本上脫離了弱小的形象,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並且能夠一直延續下去,所以商鞅變法在歷史上的影響力也比較大。

商君書墾農篇要義——愚民、墾荒

然而細細研讀商君書中的法令條文,其要義即是——鼓勵耕戰,從每一個角度來加強農業,加強對外武力,而商君書的墾農篇也著重說明的這個事情,不過還加上了一條政策——愚民!

商君書墾農篇要義——愚民、墾荒

“無以外權任爵為官,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安而不殆。民不賤農,則勉農而不偷。國安不殆,勉農而不偷,則草必墾矣。”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說,不給那些外來的貴族封官封爵,這樣老百姓們就不會太看重學問這個東西,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像遊學士子一樣到處去交遊,國家也就不會受到外部諸侯國的影響,人們也就會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農事上面不再偷懶倦怠。這裡的“愚”說的就是一定意義上的愚民政策。

商鞅推出墾農令的意義在於讓眾多的荒地得到耕種,糧食增加,國庫豐足,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在人們都能吃飽飯的情況下,講究的禮義廉恥、道德規範才能夠有效的去實施,去遵循。所以商鞅變法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根據秦國的現實情況來設定:先把肚子填飽了,再去打戰再去建功立業,現在的一些外部的紛紛擾擾就暫時不要去接觸,秦國也從法令上對這些外部的遊說、說辭、以及山東六國哪哪兒好的情況全部遮蔽,讓人們只能一心一意的重視農桑,開墾荒地,將自己的糧倉先豐盈起來。

商君書墾農篇要義——愚民、墾荒

墾農篇裡面還有很多關於這樣的法令,包括取締旅館、重賦商業、加大酒肉行業的稅賦來抑制奢侈等等,可以說整個墾農篇的意義就是一個——務農!而且是讓老百姓老老實實的務農,其他的什麼都不要去想。這樣的法令其實也有很大的弊端,往往真正意義上都是開民智、聚民富,這樣才能國富民強,但商君書卻與這些原則背道而馳,反其道而行之,讓民眾不是那麼聰明,讓他們想的就是糧食糧食。

然而這樣的政令卻非常符合當時的秦國社會,當時的秦國社會外戰很多,導致青壯勞力不多,然而內部民眾卻又私鬥成風,導致田地荒蕪無人耕種,已經是窮的不能再窮的窮國了,而這樣的法令雖然有點過,但卻實實在在的解決了秦國積弱積貧的困境,從墾農開始,民眾的注意力才又集中到農事上面,努力發展生產,搭建秦國的經濟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