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源於這4個字

生活當中,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家庭、工作的雙層羈絆之下,忙忙碌碌的奔走在各自的計劃目標當中。

或是生活中的計劃,或是工作中的目標。

然而,有些人因為“忙碌”而充實進步,有些人卻因為“忙碌”而懊惱困惑,越來越多人發出“我究竟忙些什麼?”的無奈慨嘆。

忙忙碌碌了一天,不知道自己究竟完成了哪些工作;

忙忙碌碌了一年,不知道自己究竟取得了哪些進步;

忙忙碌碌了好幾年,卻發現自己根本就是在原地踏步。

……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源於這4個字

自古以來,我們都在強調“勤勞”的重要性,卻疏忽了“有效勤勞”才是一個人幸福、進步、成功、卓越的硬道理。比如說:帶著思考的勤奮、帶著開拓的勤奮、帶著計劃的勤奮、帶著反思的勤奮、帶著判斷的勤奮、……

所謂帶著思考的勤奮,就是指代我們勤於行動的同時,更要思考自己為什麼要行動、怎麼行動才能抓住規律,怎樣行動容易達成目標,自己行動的初衷意義是什麼。

所謂帶著開拓的勤奮,就是指代我們不僅要勤於自己熟練、簡單的事情,更要有一定的開拓意願,去攻克那些陌生、複雜、困難的事情。

一直蜷縮在自己的能力舒適圈,看似每天都在勤勤懇懇,其實僅僅是在機械性的重複勞作,大大限制了我們的成長空間。

所謂帶著計劃的勤奮,就是指代我們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想到什麼工作就幹什麼工作,而是應有足夠的日計劃、月計劃、年計劃,把自己放在一個可持續的上升通道上面。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源於這4個字

所謂帶著反思的勤奮,就是指代我們在每一次功過得失、跌跌撞撞當中,去反思總結過往的零零總總,尋找事情的本質和規律,找到失敗的原因和不足,舉一反三、亡羊補牢,最終找到自己成長的方向。

如此這樣,經歷才能真正轉化為經驗,學習才能真正轉化為知識,失敗才能真正轉化為我們成功、成長的階梯。

所謂帶著判斷的勤奮,就是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應該幹什麼。不是說自己想幹什麼就能夠幹什麼,也不是說自己能夠幹什麼就應該幹什麼。

從事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效能一定不會太高(切勿好高騖遠),從事職責以外的事情,收穫一定不會太大(先做好本職範疇的事情,再想其它事情)。

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什麼事情是關鍵急切的,什麼事情是無關緊要的。勤於對那些重要急迫的事情,割捨掉那些不重要、不急切的事情。

不要貪全求大,更不要面面俱到。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去努力,不是什麼事情都適合我們花費精力去行動。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源於這4個字

2

在網上聽到一句很扎心的話:你不是有五年工作經驗,而是一個經驗用了五年。

現實當中,很多人總是為了“進步”而感到焦慮抑鬱,他們預留很多時間閱讀寫作,購買很多網課學習進步,參加了很多打卡群日日堅持,花費了大量時間讓自己看起來足夠勤奮努力。

然而,他們的“勤奮努力”除了感動了自己以外,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增益提升。

在暢銷書《刻意練習》當中,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到了提升行動效率的四個要素,即:定義明確的目標、極度的專注、有效的反饋、在拉伸區練習。

有些人之所以掉入“低效努力”的生活陷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的努力是機械性、重複性、不思考、不開拓的努力付出。如此大大限制了他們的成長速度和成長空間。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源於這4個字

正如學生時期的埋頭苦讀,工作時期的撞鐘打卡,看似人們勤奮著、堅持著、努力著,實際上卻是在低效的度日前行。

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會主動提高自己的勤勞效率,不會讓自己的生活蹉跎拖延,更不會讓自己的人生渾渾噩噩。

記得網上有句很流行的話:不要讓自己行動上的努力,掩蓋思想上的懶惰。

帶著思考的勤奮、帶著開拓的勤奮、帶著計劃的勤奮、帶著反思的勤奮、帶著判斷的勤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