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這首詩,悲壯蒼涼意境高古,最後兩句已成千古絕唱

王昌齡的這首詩,悲壯蒼涼意境高古,最後兩句已成千古絕唱

明月與相思唐詩是多元的,凡有唐人處,便有唐詩。詩風或豪放,或婉約,選材也不盡相同,可選自民間俚巷,也可以是無限風光,或是小橋流水,或是閨中隱秘,時有神來之筆,表現想象力,天上地下,皆可入詩。另外,盛唐時期,因邊疆戰事不斷,讓邊塞詩這一體例枝繁葉茂起來,王維因一次出塞便產生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千古名句,大寫盡了大漠邊塞的壯美風光。邊塞刺激了詩人的靈感,激發了他們創作的豪情。戰爭、風沙、古樹、傳說、孤獨、思鄉這一切都能成為他們創作的題材。比如王昌齡,便是這邊塞詩中的翹楚,詩風雄渾高古,蒼涼悲壯。

王昌齡的這首詩,悲壯蒼涼意境高古,最後兩句已成千古絕唱

邊塞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的這首詩,悲壯蒼涼意境高古,最後兩句已成千古絕唱

樓蘭遺址《從軍行》,本是樂府古題,大多都是以描寫戰事為主。王昌齡借用過來,寫的也是發生在西北邊塞的一場戰爭。唐王朝與吐蕃戰爭頻仍,彼此你來我往地拉鋸。邊關將士荷戟而立,時有思鄉情緒流露。王昌齡作此詩,意在激勵軍中將士,把戰爭進行到底,表達了人生豪邁的情懷。

王昌齡的這首詩,悲壯蒼涼意境高古,最後兩句已成千古絕唱

雪山詩的意境是高古的,視域遼闊。詩中以一座孤城為戰爭據點。在青海湖的上空,濃雲瀰漫;湖的北面,祁連雪山橫亙千里;越過雪山,便是這座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另一軍事要塞——玉門關與孤城遙相呼應。兩句詩,把時空拉出了很遠,是那種千里萬里的感覺,極盡蒼涼的雄闊之美。這也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

王昌齡的這首詩,悲壯蒼涼意境高古,最後兩句已成千古絕唱

玉門關邊塞風沙驟起,吹打著徵人的面板和戰袍,那用金屬做成的盔甲也因身經百戰,時有破損,城邊豎著旗幟,城上立著面無表情的戰士,戰爭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呢?也許是在酒後吧,大家聚在一處,登上孤城,看邊關的明月,月光清冷,看得人心也寒涼,然後看得心生觳觫。便想起了在歷史上屢次犯邊的樓蘭人。脫口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何等悲壯!驟然想起“風蕭蕭兮易水寒”這樣的場景。漢代樓蘭國王與匈奴勾結,屢次攔截殺害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智取樓蘭國王之首級勝利歸來,掃除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障礙。這裡借指吐蕃和突厥貴族的當權者。

王昌齡的這首詩,悲壯蒼涼意境高古,最後兩句已成千古絕唱

青海湖全詩意境開闊,詩風高古蒼涼,“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擲地有聲,讓人豪情萬丈,那是一顆千淘萬漉不罷休的堅持,那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那是風雨如磐,我自安然的心態。在苦難中前行,在悲壯中守望,這就是王昌齡。這兩句已成千古絕唱,無人超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