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作者:李大奎

《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就是晚唐詩人杜牧於公元845年所寫的《清明》詩。這首詩一直被視為“清明”古體詩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且收錄於小學課本備受學童們喜愛。

那,杜牧的這首《清明》詩描繪出怎樣的春色畫面?詩人又是在怎樣的心境下寫出的呢?

不妨從作者的人生際遇說起。

《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一、杜牧其人

公元803年出生於陝西西安的杜牧,原本有顯赫的官宦世家背景,爺爺杜佑當過大唐三朝宰相,父親杜從鬱任過正六品的駕部員外郎。

杜牧本人也英俊瀟灑,乃顏值擔當,又極富才華。按理,杜牧的人生應該風風光光,完全可以碾壓當世無數有實力的青年才俊。

早年的杜牧的確如此。實實在在的在幸福窩中成長,過著安逸的小康生活。只可惜,在他十歲時,爺爺杜佑過世,不久,他的父親也相繼離去。杜牧一下陷入家道中落中。

還好的是,杜牧在母親崔氏含辛茹苦的培養下,與弟弟杜顗得以健康成長。才氣過人的杜牧還憑著23歲時所寫的《阿房宮賦》得到大名士吳武陵的欣賞。

《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公元828年,杜牧26歲參加科舉考試,即在吳武陵推薦下,主考官崔郾給了他第5名的成績。欣喜之下的杜牧便寫下有名的《及第後寄長安故人》: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

不久,杜牧得授弘文館校書郎職務。

哪知,這竟是杜牧的人生分水嶺,他的仕途生涯並沒有因此“春暖花開”,反而極不順遂,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中備受排斥,一直徘徊於權力的核心圈層之外,得不到重用。

因私交甚好的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相邀,30歲的杜牧便離開僅僅工作2年多時間的京城置身到揚州工作,先任推官,後轉掌書記。

只是,牛僧孺的不思進取嚴重影響了原本風流的杜牧。杜牧性格本就剛直,生活上又不拘細節,便在揚州工作期間不加節制,更是率性而為。“十年一覺揚州夢,留得青樓薄倖名”即是杜牧倚紅偎綠的自嘲。

《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不過,這不是文武全才的杜牧真正所要的。他其實更有經天緯地之志,即便在縱情聲色期間,亦豪情滿懷地寫下十三篇關於《孫子》的註解。其論還得到當朝宰相李德裕的認可,李德裕果斷採納了他的軍事觀點,為此取得平定“昭義軍亂”的豐碩戰果。

但“不喜飲酒,後房無聲色之娛”的李德裕卻不喜歡沉醉於煙柳繁華之中的杜牧,他是“我認同你的觀點,但我不認同你的為人”這樣的當朝高官,故對杜牧並不那麼看重,還有意打壓。

更何況杜牧還與政敵牛僧孺私交很好。

以致杜牧的大好年華便處在“兩不沾邊”的尷尬狀態:“不幸以牛僧孺之知,遂為李衛公所不喜”。

《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二、杜牧在什麼情況下寫“清明”?

就在“非牛非李”的狀態下,杜牧開啟了他邊緣化的仕途人生。

公元844年,41歲的杜牧被貶任池州刺史。第2年清明時節,心境低落的他便想著去看望歌妓程氏。

程氏是杜牧之前任蘇州刺史時的故人,深得他喜歡。於是,杜牧左遷到池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貴池)後,在清明時節得知程氏隱居於杏花村時,杜牧便打馬過去尋找,由此寫下千古絕唱《清明》。

《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這首詩,道出了“清明”節特有的氣候特點,恰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般的綿綿細雨,謂之“潑火雨”;還引出酒家“杏花村”在何地的爭議,主流說法認為這杏花村就隸屬安徽池州。不過,山西汾陽因有聞名的酒企“汾酒”,商標註冊名便是“杏花村”,由此爭議認為這杏花村當在山西。

最終這兩地亦因杜牧的這首《清明》詩而頗多受益。山西汾酒一躍成為中國“四大名酒”之一,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安徽池州建了杏花村景區,還舉辦了清明公祭杜牧大典,催生了火紅的旅遊業。

《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三、杜牧的“清明”勾勒了一幅怎樣的春色畫面?

事實上,杜牧的這首《清明》,美輪美奐,詩畫天成,的確是千古傳唱的絕妙之作。

前兩句描寫了行人在清明節期間掃墓、踏青時的情形,因遇上如麻的小雨正是“雨紛紛”這樣的飄飄灑灑,給人淒冷之感,兼之正逢祭祀緬懷時刻,要為逝去的親人表達哀思,故而心境低落,更顯心緒沉重。

這樣的一幅春色畫面,怎能不“欲斷魂”?留給“行人”無盡的惆悵呢。

《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更妙的是,詩人杜牧緊接著畫風一轉,據自己的所思所想,又勾勒出另外一幅別緻的春意:

心境不佳的我需要找一處酒家,去喝酒消愁;同時去杏花村尋覓自己心愛的故人,於是便向騎著牛的牧童尋問,杏花村的酒家在哪裡?牧童沒有說話,只用手指了指前面杏花村酒家所在之處。

果真好一幅清明問路圖!

《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作的“杏林在望”也許由此度化而出,《小放牛》中的牧童估計也與之神似吧。

是為記。

《清明》勾勒出了怎樣的場景?體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怎樣的心境?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O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