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難,有些事情需要人們親身體驗,有些事情則必須用心感悟。但禪宗主張適意無為,勿須苦苦打坐誦經,也不必整日修行面壁。佛學參悟不是涓涓細流、慢慢沖洗,卻更像突如其來、勢如迅雷。

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傳說日照禪師喜歡遊山玩水,有一天他在山中的一塊大石頭上休息,身邊的兩位侍者卻為一棵大樹的樹齡及名稱發生了爭論。他們互不相讓、面紅耳赤,最後只好讓大師評理。大師卻說,我耳聾眼花,還是隨它去吧!這種無聊的爭執只會擾亂思緒,不如一切隨緣,感悟天人合一的自在悠閒。禪宗認為,塵世齷齪不淨,必須“時時勤拂試,莫使染塵埃。”而拂拭的過程就是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下面介紹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偶題(其一)宋代:朱熹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詩人靜觀山水,描寫眼前景物,“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門外的青山上,草木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峰像戴著頭巾,終日雲遮霧繞。首句先說結果,次句道明原因,逆入手法更顯波瀾起伏。“青山”堆“翠紫”,詩人偏重描寫顏色的漸變過程,彷彿道家的硃砂變成汞,鮮明顏色逐漸改變,功夫亦自在其中。因為終日打坐,才得出“門外青山翠紫堆”的獨到感悟與認知。

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後兩句描寫雲雨變幻,“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 處來。”人們只知雨從雲的縫隙裡落下,卻不知雲從哪裡來。世事無常,佛家以靜觀和虛空的妙悟,排遣塵世的紛擾。看青成紫、雲雨翻覆,只是靜觀的表層禪意。禪宗不需推理判斷,任憑目中所見、心物化一,卻可以感悟大自然的玄妙。

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偶題(其二)宋代:朱熹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湧出來。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迴。

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這首詩描寫山泉瀑布,卻深藏機鋒。首二句氣勢磅礴,“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湧出來。”萬斛飛泉劈山斬石,洶湧呼嘯著,奔出蒼翠峽谷,如奔雷閃電,所向披靡。這種咆哮的場面是有悖釋家寂、空、淨的佛法宗旨,似乎並無禪理禪趣。

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但前兩句正是為後兩句的境界作鋪墊渲染,製造先聲奪人的效果,“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迴。”斷枝枯草沒有停泊的地方,只好隨著寒冷的碧水獨自飄蕩,可以感到一股清幽的禪趣撲面而來。

朱熹的兩首禪詩,靜穆裡顯雄渾,淳厚中見安謐

縱觀朱熹的這兩禪詩,看似吟詠自然風物,卻深寓禪機、形象生動。第一首詩寫坐禪,透露已入禪定的機鋒,正是凝心入定的境界,氣象靜穆中顯雄渾、境界淳厚中見安謐。第二首詩寫飛泉瀑布,將斷梗枯槎等雜物盪滌盡淨,只留下澄潔幽寒的一川碧水,則是住心看淨的境界,禪學精髓被理學大師消化接受、並付諸形象,並暗示頓悟的法相。全詩渾然天成,自然淡雅,不著一字,卻盡得風流,讓後世讀者在欣賞大師不朽作品的同時,也懂得了一些禪宗的思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