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麼都往嘴裡塞,不要大意,不一定是貪吃

很多家長都為自己的孩子似乎特別“貪吃”而煩惱,他們吃的東西並不侷限於食物。玩具、紙張、頭髮,甚至是泥土都會被抓來嚼去,這樣父母就很難阻止他們進食。

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正處於“渴望期”,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貪心,對策通常是盯緊孩子,防止孩子往嘴裡塞各種雜物。

事實上,孩子們把所有的東西都放進嘴裡,不僅僅是這兩個原因。

孩子什麼都往嘴裡塞,不要大意,不一定是貪吃

玲玲的孩子剛滿3歲。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代,但她最近的經歷讓她心有餘悸。

那天,玲玲在做家務,孩子在客廳裡玩耍。幾分鐘後,她聽到孩子的咳嗽和哭聲。當她急忙進去時,發現孩子咳嗽,臉紅了,面前的一個小玩具少了一個零件。

考慮到孩子可能吃了玩具的零件,玲玲拍了拍她的背,挖了挖。她沒想到玩具反而被孩子吃了,於是趕緊把孩子送到醫院。

當醫生詢問玲玲的孩子們平時的行為時,他們發現孩子們在去公園的時候,不僅會吞下玩具、紙張和頭髮,有時還會偷偷地吃泥土。玲玲認為孩子們很無知,醫生建議他們去檢查一下。當孩子們喜歡吃這些東西時,他們也可能患上異食癖。

孩子什麼都往嘴裡塞,不要大意,不一定是貪吃

前段時間,一名3歲女孩出現消化道穿孔。手術中,醫生髮現孩子的肚子比同齡人大三四倍,從孩子肚子裡取出的玩具珠、紐扣、棗核、塑膠片、櫻桃核等各種物品很多。

醫生判斷孩子患了異食癖,並建議如果孩子好吃,什麼東西都會塞進他的嘴裡,並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是否是缺鋅引起的異食癖。

孩子什麼都往嘴裡塞,不要大意,不一定是貪吃

什麼是兒童異食癖

兒童異食癖是兒童時期的一種進食障礙,其特點是長期食用不能作為食物的東西。兒童體內鋅、鐵的缺乏可能導致兒童異食癖,也可能是心理因素所致。

由於缺鋅,味蕾功能減退,味覺敏銳度下降,食慾不足,含鋅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能力減弱,因此除異食癖外,同齡兒童面色蠟黃消瘦,身高體重低於正常兒童,無精打采,注意力缺陷多動等。

異食癖患兒不僅會引起腹瀉、腹痛和寄生蟲病,還會因異物引起幽門梗阻甚至消化道穿孔。

什麼樣的孩子可能有異食癖?

孩子什麼都往嘴裡塞,不要大意,不一定是貪吃

由於母乳中鋅含量和吸收率較高,即使鐵含量較少,吸收率也較高,因此母乳餵養的兒童因缺鋅缺鐵引起的異食癖相對較少。流浪漢兒童通常出現在2-6歲的兒童中。

像穀類這樣的植物性食物比肉、蛋和牛奶含有更少的鋅和鐵。如果孩子喜歡素食,鋅和鐵的缺乏很容易發生。

孕婦和哺乳期母親也需要更多的鋅。如果母親不注意鋅的攝入,可能導致胎兒或嬰兒缺鋅。

鉛中毒,或長期被動吸菸導致鎘攝入量增加,也會影響鋅的吸收,加重缺鋅。

除了飲食,如果孩子對外界有了基本的瞭解,比如知道什麼可以吃,什麼不應該吃,他們還是有異食癖的,應該警惕精神或心理障礙。

孩子什麼都往嘴裡塞,不要大意,不一定是貪吃

如何防止寶寶患異食癖?

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

兒童生長髮育迅速,對鋅的需求量很大。缺鋅不僅會導致異食癖,還會影響兒童的味覺,從而導致兒童的食物攝入量減少,影響兒童的生長髮育。因此,在嬰兒期,由於母乳中鋅含量較多,家長儘量為寶寶選擇母乳餵養。

在新增輔食後,可以適當新增瘦肉、魚類、貝類等富含鋅、鐵的食物,其中牡蠣的鋅含量最為豐富,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口味,嘗試為寶寶改變花樣。

孕期和哺乳期的母親也應該多吃這些食物,以避免孩子缺鋅。

多關心孩子

除了缺鋅引起的異食癖外,還有一些是心理因素引起的。

0-1歲嬰兒處於食慾期,主要從事與口腔有關的活動,透過吮吸、吞嚥、咀嚼獲得快樂和安全感。對於這個階段的寶寶來說,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口欲,只要保證放進嘴裡的東西乾淨安全,就沒有必要急著制止。

孩子什麼都往嘴裡塞,不要大意,不一定是貪吃

在渴望階段之後,父母不應該使用粗魯的斥責或打斷孩子的同類相食。他們可以耐心地教孩子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吃了以後會有什麼危害,多陪陪孩子,讓孩子有安全感。

學齡兒童應該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壓力源,透過交流和鍛鍊幫助他們釋放壓力。

如果孩子長期的飲食行為無法糾正,家長需要及時帶孩子就醫,消除疾病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