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的起伏3

《好奇心》筆記

好奇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在嬰幼兒時期,好奇心最旺盛,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逐漸減弱。

有人好奇心減弱之後,一直就起不來了,有些人好奇心會不斷湧現。心理學家發現,好奇心更多是一種認知行為,源於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的內心需求。

好奇心的起伏3

當人們感到現實與自己的期望不一致時,就會激發出求知慾,想直到為什麼會有差異,也就是好奇心被激發了。隨著社會發展,有的人20-30歲就“認命”了,認為自己一輩子就這樣了,不想追求更高的認知,也就很快喪失了好奇心。有的人一直“不認命”,不斷求索,到80-90歲仍然在探索新知識。

好奇心因理解而產生,可以被未知激發,一個簡單的幾何圖形,有的人不會花費時間去琢磨,有的人卻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去理解運用。古埃及人透過對尼羅河漲潮落潮的觀察,總結出幾何學的知識,一直到現在,各個文明國家都還可以使用當時的幾何結論。

過分自信與妄自菲薄對好奇心是有傷害的。當人們自信的認為直到問題的答案之後,就不會激發好奇心去探索更多的答案。對於中小學數學題目來說,絕大多數題目都有多種解法,但是很多孩子只掌握一種方法之後就“高枕無憂”,自信的認為掌握了這個問題,並不會探求其他解決方法。妄自菲薄的孩子想不出解法,容易逃避問題,不敢去探索其他解法。

好奇心的起伏3

資訊缺口容易引發好奇心。風靡世界的偵探小說就是這個理論的絕佳案例,人們喜歡偵探小說主要是故事的情節中,關鍵資訊一點一點的“解鎖”,隨著線索的解開,真相逐步暴露,一般和自己的猜想都不同。非常引人入勝。

好奇心的起伏3

網路對好奇心是壓制的,現代社會,不知道的事物,透過網際網路搜尋,非常容易獲得各種答案。世界上第一長的河流是什麼,網上能搜到,第二長的河流是什麼,也能搜到……孩子的好奇心基本上透過網際網路就能解決。接著,孩子不需要好奇心了,以後遇到未知理所當然的透過網路來尋找答案。這對好奇心的打壓非常致命。因為人類的發展主要依賴實踐,對世界的理解靠搜尋得來不如透過實踐得來,當好奇心被消耗一空後,透過實踐也得不到認知就很麻煩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