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因性口吃?它和孩子的心理、性格有什麼聯絡?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一諾是個4歲的可愛小姑娘,平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去年九月份的時候,一諾進入了幼兒園。和其他經常哭鬧的孩子不同,一諾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懂事的。到了幼兒園後,她既不哭也不鬧,安安靜靜的,話也不多。

其他孩子的爸爸媽媽都經常誇讚一諾,表揚她安靜乖巧。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小姑娘有非常嚴重的口吃問題。無論是面對親人還是陌生人,孩子說話時總會不自覺地停頓、重複,也很少和別人有眼神接觸。口吃是如何在孩子身上發生的呢?這還要從爸爸說起。

一諾爸爸的育兒方式非常嚴苛,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要對親人和外人客氣有禮貌。有人說這不是挺好的嗎?其實,爸爸嚴格的教育方式已經對孩子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影響。

當對孩子的行為稍有不滿意時,爸爸會不分場合地進行指責和糾正

,甚至會讓孩子重新做出一些行為。孩子剛到我們機構時,進門沒有喊人,爸爸就讓一諾重新進門,然後說“老師好”。我們也發現,只要爸爸在身邊,寶貝就表現得非常緊張,連孩子的童真和活潑都沒有了。

口吃是心理疾病帶來的嗎?

口吃是一種語言節律的失調

,而這種失調是如何產生的至今還是一個謎。先天生理異常、後天疾病、教育不良、成長環境混亂……到底哪一種才是引發口吃的真相,相關研究還在進行中。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心理失調一定是導致口吃的原因之一。

這種由於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問題一般稱為

心因性疾病

。當然,口吃並不能算是疾病的一種,而只屬於語言問題,3-5歲是常見、多發期。典型的口吃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這時正是兒童學習和掌握口語表達的關鍵期。

在這一段時間裡,孩子一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體系,能使用簡單的句子,同時模仿能力和語言記憶能力處於最強時期;另一方面,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差,如果這時孩子身邊出現口吃者或受到外界刺激,那麼就有可能誘發口吃問題。

一諾的經歷並不罕見,爸爸媽媽的完美主義育兒方式無疑帶給孩子巨大的壓力。當這種壓力導致孩子連在家長面前說話的勇氣都消失不見後,生怕被責罵批評的孩子在開口時自然會戰戰兢兢的,左右為難的情緒佔據了心靈,口吃怎麼可能不出現呢?

心因性口吃的發生有哪些條件?

大部分的兒童口吃行為和生理情況的聯絡不大,甚至可以說毫無關係。我們剛才說過,心因性口吃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而精神和心理這類比較唯心的領域離不開環境的塑造和外界的影響。

我們甚至可以說,

絕大多數的兒童口吃都是因為環境和外界的不良反饋帶來的

。一諾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外界給予孩子行為的種種反饋時常是負面的,且持續時間很長,或者突然發生,就會把口吃帶到孩子的身上。

情緒緊張

兒童的口吃與情緒有關,患口吃的孩子多數是情緒容易緊張,而且易受外界影響的。父母如果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管教過於嚴格、強迫孩子當眾表演或是強行糾正左撇子,就會使得孩子處於高度緊張和焦慮之中,隨之而來的是構音器官的緊繃。

模仿

心理學認為,口吃是可以學習的。我們小時候經常會聽到父母告誡我們說“不要模仿結巴說話”“不要總是學鬥雞眼”,因為長期如此就有可能養成習慣,再也改不回來。

兒童都有強烈的好奇心,而且

3-5歲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

。如果周圍有口吃人群的存在,孩子會因為覺得好玩加以模仿。口吃又是非常容易模仿的,一群孩子在一起的話,很有可能因為一個口吃者的存在而出現一大堆口吃兒童。

強化

在口吃研究中,什麼叫強化呢?其實很容易理解,當孩子沾染上口吃惡習後,也許家長在初期稍加干預就能讓孩子恢復正常,但有的家長非但不介入,反而對孩子的語言狀態進行重複、迎合、發出笑聲。孩子以為這是鼓勵和讚賞的表現,就會越說越起勁。

還有的孩子本來口吃症狀並不嚴重,但父母卻透過糾正、批評、責備和訓斥等形式使得孩子發現自己的問題也許非常不好,於是心理負擔不斷加重,讓口吃更為嚴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