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

熵增定律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東西最終都是呈現無序的,但我們害怕無序,我們總是想要將人生規劃的更加有序,才能更自然往前發展,但有序和無序其實不是完全對立的,我們的人生很多階段其實是有序和無序交集著、困擾著,這樣子才會使人更加痛苦,而我們可能這一生都在尋找著與現在不一樣的有序生活。

看《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的時候我處於人生比較迷茫的階段,找不到目標和努力的方向,但又好像生活過得差不多,工作加班、好友聚餐、日常被催婚。主人公開局是一個挺普通的人,斯特里克蘭性格呆板無趣,長相平庸,有妻子兒女,有一份體面的工作,46歲,中年人大部分的人生經歷,但接下來的故事走向開始讓我內心不再平靜,選擇逃離熟悉的工作、熟悉的城市、挺好的家庭就為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開始過跟前半生完全不一樣的生活,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學習畫畫,摸索內心的渴望並且透過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

在巴黎那幾年生活狀態極差,就像是流浪漢,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又完全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對自己的畫作的評價,對生活的糟糕環境不以為然,即使遇上了幫助他的人,也是冷言冷語相對並且不顧他人感受,勾搭了幫助他的人的妻子,破壞掉他人家庭,之後又因不想要被束縛住,將情人又無情拋棄,基本上就是一個對社會、他人極度漠視的人。接下來為了尋求個人精神世界的伊甸園,出發一路一波三折,終於來到塔西提島,開始居住下來,與善良的當地姑娘結婚生子過上農園生活,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死於麻風病,也在這個階段完成了人生最後一幅鉅作,完全能體現個人靈魂追求的畫作。

其實對於這位極度想要追尋人生的意義而不斷與現實做鬥爭,不斷尋找可能性的主人公,他的人生得到了他想要的,只是做自己,這個自己他尋求的是獨立的個體,不在於社群、他人賦予他的身份、價值,不是股票交易員,不是朋友、不是父親、不是丈夫,而只是自己,他是在孤獨中與內心的自我對話。

這個故事裡我對於主人公的個人人生追求不做評論,但他在這個過程中對他人感情的踐踏,對社會關係的冷漠以及對他人關心付出的無視,都在不斷挑戰社會常識,跟我們倫理中的感恩、愛、付出這些價值觀是相違背的,這個使得主人公的性格色彩中增加了多重矛盾感,但如果不是這樣子性格的人,似乎無法做出46歲拋家棄子的舉動。

最後我對這本書的體會停留在作者最後的提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答案,沒有人能告訴你,唯有你像主人公一樣願意捨棄所有,全身心投入尋找才有可能找到。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要想清楚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又開始期待和盼望,人生開始沒有那麼害怕不確定性,開始知道了焦慮、迷茫、未知才是常態,享受現在,思考未來,走向下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