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善若水修身,才能避免人生的禍殃

以上善若水修身,才能避免人生的禍殃

一、

如果把人生分為內外兩層,“內在”指的是自身的德行,自己的能力,而“外在”指的是自己享有的名聲和因名聲獲得的利益,那麼在此種狀態下,一個人一定要讓自己內在的擁有大於外在的得到,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保持平衡。

如果在貪名圖利的內心驅使下,有意或無意之間的使外在的事物高於自己本身內在的擁有,那麼這一切所得,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失去,而這種方式到來的時候,就是人生災禍出現的時候。

人生所有僥倖得到的東西,其實都已經標好了價碼。

就好像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樣,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生子,很多人都認為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蜀軍上下對諸葛瞻的期望是非常高的。

所以當魏國派大將鄧艾偷襲蜀軍的時候,蜀漢的劉禪就拜諸葛瞻為將,讓他去統領這七萬大軍拒敵。

但是諸葛瞻的七萬人馬在與鄧艾的三萬大軍大戰三次之後,徹底的以失敗告終,諸葛亮諸葛瞻父子也全部以身殉國。

諸葛瞻所遇到的悲慘結局並非完全是主觀上的錯誤,也有許多客觀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能將這個錯誤完全歸咎為諸葛瞻才能不足的因素中,但是這個事件卻依然體現出這樣一個道理,就是當一個人享受著名過其實的聲望之後,勢必會導致一個自己不想面對的結果。

換一種角度去詮釋,也可以將此理解為:人生的福報是有定數的,只有在保持內外平衡的狀態下,才能使這個福報延長得更為長久,但是如果一個人提前透支自己的福報,那麼就會在下一個階段將過分享用的填補回來。

在歷史上,有許多名氣和實際德行及才能不相符的人,他們名氣很大,但德行才能不夠,而這種名不副實的現象,通常就是在前期的時候擁有顯赫的頭銜和名聲,但是後來也因為過分享有這些名聲,而出現了人生的不祥之兆,類似的事件都是這一智慧的具體表現。

就好像一個人在生活中,當他擁有著自己自身能力沒有匹配的高位時,即便僥倖得到,最後也因為自己過分貪圖高位,給自身帶來承受不了的問題。

這就是一個人不要讓外在的得到大於內在擁有的道理。

就像《道德經》之中所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富貴之人也要以卑賤狀態為本分,身處高位者也要以低下狀態為基礎,所以古代君主都會以孤王、寡人這樣的詞彙稱呼自己,就是讓自己身處在相對低賤的狀態之中,避免外在所享受的大於自己內在所擁有的。

以上善若水修身,才能避免人生的禍殃

二、

在《戰國策》之中有這樣一番對話,也詮釋了“人以賤為本”的道理。

在古代封建社會,“王者尊貴”的理念是很多人共同預設的教條,並且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無可反駁的,但是一介布衣之士顏斶卻非常不贊同這種看法,並且對齊宣王提出了“士貴而王者不貴”的道理,意思就是說:士人尊貴,國王並不尊貴。

在兩人對話之中有這樣一句話,顏斶說:“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據慢驕奢,則兇從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

意思就是說:《易傳》之中說到:“身居高位的人卻不能修身養性,只喜歡標榜虛名,必然驕傲奢侈。如果驕傲、怠慢蠻橫、奢侈,兇禍就必然降臨”,所以由此可見,缺乏修養徒好虛名的必然會被削弱,無德行而希望享福的必受窮困,沒有功勞卻接受俸祿的必然被侮辱,並且不會有好下場。

這是《戰國策》之中,顏斶與齊宣王談論“士貴君賤”的道理,顏斶向齊宣王進言的時候,拿堯舜禹三位君王願意保持低下姿態不恥下問,並能夠藉助賢人輔政,諷刺當時君王多半高高在上的錯誤作風,講述了高位者必須以低賤為本的道理。

哪怕是作為一國君主,如果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匹配自己所處位置的話,輕則會給自己帶來諸多的障礙和羈絆,重則會讓自己喪身亡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且對於君主來說,由於其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他有幸處在萬人敬仰的高位之上,然而越是高位就越要謹慎,所以他們切記要做的事情,就是能夠以謙居人下的姿態,平衡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以此達到正確修身治國的結果。

以上善若水修身,才能避免人生的禍殃

人生亦是如此,不要讓自己所擁有的以及所享受的大於自己所應得的,也不要讓自己的姿態大於自身的德行,只有讓自身的德行去襯托名聲,才能獲得一個相對妥善的結果。

不管身處在任何時候,都要體悟“上善若水”的道理,能夠居於萬物之下,時刻保持謹慎謙敬的作風,這樣的狀態才會使自己終身受益。

作者|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