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太節儉,將“廢品”佔滿屋,寶媽無奈:孩子已被嚴重影響

勤儉節約是中華美德,也是一種傳承。

尤其是老一輩的人,成長於革命時期全國都窮苦的日子裡,“勤儉節約”是他們身上的時代標誌。

秉承著將“勤儉節約”繼續傳承,卻無意中扭曲了它的本質,將錯誤的理念融會貫通地穿插於生活中了。

王奶奶是一個非常勤勞、節儉的人,家裡的各種包裝盒子、瓶瓶罐罐全都積攢下來賣錢,經常堆滿了房外過道和房子裡的角角落落,既難看又擁擠。

兒媳婦小陳看著花一生積蓄買的房子,現在到處都被廢品佔著,心裡很是無奈。

明裡暗裡給王奶奶說道過幾次,但王奶奶總是不聽,還說:總是能換幾塊錢的,現在掙幾塊錢也不容易。

生活中王奶奶的勤儉節約也是隨處可見,比如:

孫子軒軒吃一半不想吃的水果,王奶奶會馬上說給奶奶吃;

不小心丟在桌上的菜,會當著孩子的面夾到自己的碗裡;

盤裡剩下的寥寥幾根青菜,不捨得倒掉,下一餐會繼續出現在餐桌上;

已經爛掉一半的西紅柿,會切掉壞的部分後繼續煮湯。

王奶奶的勤儉節約沒有感染到小陳夫妻倆,卻是嚴重影響到了孩子。

軒軒遇到自己喜歡吃的,不會想著給父母爺爺奶奶留,遇到自己不喜歡吃的就立馬扔給身邊的大人,吃東西總是會剩一點留著下次吃,結果就放過期了…等等。

小陳也是個脾氣急的人,在軒軒又一次將吃一半的食物丟在了她的碗裡時,直接當著爺爺奶奶的面給扔到了桌上,並大聲對孩子說:你吃過的不要給我,你不喜歡吃的也不代表我喜歡吃。

王奶奶見勢趕緊說:給奶奶吃,給奶奶吃。

小陳聽到後更加不滿,衝著王奶奶說:就是因為你們總吃他剩下的,他現在才不懂得尊重別人,不懂得選擇,總想著有人會幫他兜著。

當勤儉節約的理念出現偏差時,我們應及時止損,反思如何正確對待,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一、勤儉節約不是摳門

俗話說“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便是教我們勤儉能換得財富,

什麼時候不該花錢什麼時候該花錢,掌握好這個度,才叫儉。

而不是不捨得吃,不捨得穿,而是壓迫自己的生活質量;還有的是不想自己花錢卻想方設法花別人的錢。

無論是壓榨自己的,還是為著蠅頭小利佔別人便宜的,其眼光一定不會長遠,格局一定小。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避開這樣的誤區。

二、有計劃地開支

列出每月開支細項,劃分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而非必要的開支就是浪費的開支,應從計劃中剔除掉。

管理好每月開支,貫徹勤儉節約的美德,讓孩子從制定計劃中學會管理好自身的一切。

三、不攀比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每個家庭的生活質量也在上升。

父母在孩子的吃穿用度上,是隻買貴的不買對的,就怕比別人差。

而這種攀比心理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只會索取,盲目攀比的人。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以後,就很難再調整過來。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