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經常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為什麼會差人一截?

文|爸媽盒子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國際不打小孩日。

俗話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兩天不罵,提拎甩褂。咱們這輩人小時候可沒少挨父母的揍,但現在也都結結實實長大了。

然而近些年來,我們卻經常會聽說,誰家孩子捱了打,當天就上了天台,誰家孩子捱了罵,隔天又要離家出走,人們也總提倡不打不罵的新教育。

好像現在的新生代孩子,總是比咱們以前“玻璃心”,這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打不得?

中國當代青少年的生活環境,跟老一輩人當年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完全嶄新的模式。

以前的孩子幾乎都在集體中長大,各家各戶的孩子們都在大院裡,平時父母工作忙,孩子們走街串巷,四處蹭個飯都很正常,大家互相之間都很熟悉。

誰家孩子今天闖了禍,捱了打,誰家孩子又捱了罵,這些事情大家都能很快知道,也覺得很正常。

孩子們若是覺得在家長那受了委屈,互相之間還能安慰,傾訴。在以前那個年代,家長對孩子的棍棒管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老傳統,儘管孩子可能心裡覺得委屈,也很快就看開了。

但是在現在這個年代,孩子們都是在獨套的公寓里長大的,很多孩子只有在學校裡才能參與到同齡人社交中,回到家後面對的只有親近的家長們。

不管家長以何種方式管教自家孩子,孩子之間不會像以前那樣知根知底。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

加上現在的教育模式也越加科學,孩子們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大人更平等,他們有很多渠道去接受新的家庭觀念,思想上更先進了。

不少孩子從小就能明顯感覺到,自己被父母打罵,對他們是不公平的現象。

孩子們受到打罵後,身邊缺乏能夠談心的小夥伴,獨生子女更是如此,他們只能自己躲在房間裡消化,越想越委屈,有的孩子也因此想不開,做出了危險的舉動。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很多年輕的網友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一位網友的話令我印象深刻:

毆打他人是侵犯,毆打動物是虐待,為什麼我們把毆打孩子稱作教育呢?

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比人差一截

中國傳統家庭中總有這樣的說法“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古人經常會使用打罵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但這樣的方式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了,動輒打罵孩子,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

①經常遭受打罵,抑制頭腦發育

從生理角度上來說,孩子動不動就遭到父母的打罵,會影響智商發育。

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對1510名2到9歲的孩子做了為期四年的跟蹤研究,最後發現,從未遭受過家長打罵和體罰的孩子,智商平均值高於經常捱打的孩子。

研究發現,長期遭受打罵、體罰,會使孩子負責控制情緒的大腦右半球處於緊張、壓抑的狀態,而右半球同時也負責空間知覺、藝術欣賞等。

當孩子在思考時,左右腦是協同運作的,如果一邊大腦的發展受到制約,另一側也會受到牽連,長期處於緊張恐懼的情緒下,孩子的智力很可能得不到良好的發展。

②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

孩子的很多行為、思維方式都會受到父母親的直接影響。兒童成長中出現的攻擊性行為會因為父母的經常打罵而加劇。

有些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當他們因為犯錯被父母嚴厲打罵後,假如他們遇到了其他同齡人犯錯,或者心情不好,需要發洩時,他們很可能模仿父母的行為去傷害他人和小動物。

這種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小時候經常遭受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後代,也有很大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去管教自己的孩子。

另外,從小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在親密關係中也容易顯示出較強的攻擊性,他們把自己不耐煩、暴躁易怒的一面留給最親近的人,對陌生人和關係較淺的朋友卻彬彬有禮。

③適應社會的能力削弱

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性格塑造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就經常在父母的打罵中度過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一段嶄新的人際關係時,往往會表現得很消極。

兒童長期遭到父母的暴力對待,會讓他們對世界的認知發生改變,讓他們失去原有的安全感,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更充滿焦慮。

從小遭受來自父母的暴力對待的孩子,在社會交往中也會缺乏正確的相處技巧,他們往往會使用暴力、捉弄等手段去博得他人的關注。

另外,現在每個家庭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相差很大,也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已經接受了新式的教育方式,從來沒打罵過孩子,跟孩子的溝通就像朋友一樣平等、和睦。

這些從小遭受打罵的孩子在學校裡與各式各樣的同齡人接觸,難免會發現自己家庭跟別人家庭的差距,從而產生嫉妒或自卑的心理,間接影響到親子關係。

④難以正確控制情緒

人們總是把“棍棒教育”掛在嘴上,但實際上很多情況下都只有“棍棒”,真正的“教育”成分並不多。孩子感受到的更多都是來自父母的情緒發洩。

曾經聽過一位寶媽的自述,她給低年級的女兒輔導作業,發現孩子怎麼也做不對,一怒之下拿起尺子對著孩子一頓打。

這次之後,孩子每次遇到做不出來的題目,都會急得滿頭大汗,甚至哇哇大哭,根本靜不下來仔細思考。

這位寶媽非常後悔,孩子只是沒有掌握好知識的用法,因為自己的一次情緒失控,導致女兒受到了驚嚇,每次遇到不會的題目孩子總是非常恐慌,既不懂如何處理自己的焦慮,也害怕媽媽隨時會爆發。

孩子光是面對自己的情緒,就已經失控了,完全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專注於作業和學習。

這種情況在家長輔導孩子寫做作業時非常常見,家長越是情緒失控,為孩子的作業發狂,孩子越是寫不出正確答案,最後陷入惡性迴圈。

家長的暴力打罵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完成不了作業,更重要的是家長沒有起到一個好的模板作用,孩子始終不知道怎樣去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不會正確發洩情緒的孩子,最後都難免會走向兩種極端:一是傷害他人,二是傷害自己。

家長的暴力打罵,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一生的,在智力、人際交往和情緒控制方面,這些孩子很可能會落後於在溫馨、輕鬆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

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一點也不能打嗎?

如果說孩子一點也不能打,凡事只靠一張嘴來教育,或許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又有些難以實現了,畢竟有些孩子皮起來真是讓父母一個頭兩個大。

棍棒教育其實也可以使用,但是如何發揮棍棒的“教育”功能,就是每個父母都要謹慎思考的事情了。

首先,家長一定要重視“家規”的重要性。

孩子不聽話,或者總是犯同樣的錯誤,很大的可能是沒有規矩意識,或者一家人對規矩內容的不一致。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天天都在玩手機看電視,於是每次看到孩子在玩,就馬上趕孩子去學習。

在孩子的角度裡,家長這樣的行為完全是一種“專政”,每天能不能看電視玩手機,能看多久,全看家長心情來。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心裡會有怨氣,不服管教。

家長在跟孩子商量的基礎上,對生活中這些容易起衝突的大事小事做好計劃和規定,並且提前說好如果違反規定會有什麼後果,讓孩子明確犯下什麼型別的錯誤會導致他們收到嚴厲的懲罰。

如果生活中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孩子對大人的命令接受程度會大大提高,變成一個會講道理的孩子。

其次,棍棒教育不等同於發洩。

這點是很多家長都沒有注意過的,家長們抄起手邊的道具,對孩子一通暴打,同時嘴裡還唸唸有詞:“我讓你不聽話!我讓你不聽話!”

這種“棍棒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情緒的發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只知道自己這樣做惹父母不高興,然而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錯的。

這種典型的發洩式打罵或許一時間真的能讓孩子收斂,可他們心裡有一萬個問號不能解決。

或許以後終有一天他們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大多數孩子回想起來,只覺得“不至於”,明明也是可以透過頭口教育來解決的事。

如果孩子真的闖下了嚴重的過錯,家長一定要控制好情緒,先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被打,告訴孩子事情的嚴重性,以教育為主、棍棒為輔。

最後,與孩子溝通要平等。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很容易會忽略掉孩子的表達的慾望和內容,甚至有些家長不願意傾聽孩子說的話,總覺得孩子是狡辯,是頂嘴。

現在的孩子跟以前已經大不相同,他們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有很強的表達欲,尤其是三口之家,孩子追求能與父母在同等高度溝通的平臺。

家長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孩子的錯誤,切忌想當然,尤其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誤時,一定是有客觀原因的。

家長要試著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而不是想當然地批評甚至打罵孩子,還堵住孩子的嘴不讓他們解釋。

現在的社會發展非常迅速,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的方式也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80後、90後年輕的父母更是新式育兒的排頭兵。

這兩代人接受的都是老一輩的教育,而自己又要面對生活在嶄新世界的新生代子女,作為科學育兒的排頭兵,年輕的寶爸寶媽們可要保有一顆善於學習的心啊!

今日互動話題:你平時會經常打罵孩子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