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被孩子摔壞,孩子辨稱“本來就有一痕”,家長迴應突顯高段位

知錯就改是好孩子,做錯了事卻不認則是壞孩子,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公理。

然而由於人的自私天性以及自尊心的存在,想讓人乖乖認錯其實是很難的,不明事理的孩子更是如此。在這種關頭,就很考驗父母的處理能力了。

朋友小張有一次去親戚家做客,那家有個八歲正讀二年級的小男孩。小張去了以後,男孩嚷嚷著要玩手機,小張見男孩長得可愛,就把手機給他玩了一段時間。

沒想到,男孩一個失手把手機摔在了地上,撿起來後發現手機螢幕幾乎碎了一半。

小張一下子楞住了,雖然心疼手機,可是人家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再說了自己是客人,如果執意要對方賠的話,面子上也不好看,便隱忍不發。

沒想到男孩卻先聲奪人,聲稱手機不是他摔壞的,還辯稱“

手機本來就有一痕”

。這話讓小張很生氣,她的手機本來確實有一條細微的痕跡,但不影響使用,可現在卻不僅僅是一痕,而是半個螢幕都碎了,修理費用少說也要好幾百。看到男孩做錯了事還推卸責任,小張就很不服氣地說:

“你看看螢幕都碎成什麼樣了,不是你摔的能成這樣?”

客廳裡的聲音驚動了男孩的母親,但小張並不打算讓對方賠,見男孩母親過來問話,就表示沒什麼事。可男孩的母親卻不依不饒,堅持要賠給小張,而且還對著自己的兒子說了一句十分突顯高段位的話:“

手機是阿姨最心愛的東西,你把它摔壞了難道還不應該道個歉嗎?如果有人把你的奧特曼模型也摔壞了,你會怎麼想?”

母親這麼一說,男孩便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乖乖地道了歉。看到男孩道了歉,小張心裡的怒氣也頓時消散一空了。

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這位家長的處理可以說是非常得當的。

她沒有強迫孩子認錯,而是用孩子能夠感同身受的方式讓他理解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從而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認錯並道歉。

然而我們很多家長卻沒有這種意識,他們只會一味地使用家長權威去強迫孩子認錯,殊不知這種強逼之下的就犯,並不能讓孩子的錯誤得到根本的糾正,反而種下了叛逆的種子。

讓孩子認錯,誘導好過強逼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家長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強迫孩子犯錯後去認錯的話,會給他的心理帶來極大的衝擊,即使孩子最終服軟了,

內心也是不平的,逆反情緒也會得到積累,並終有一天爆發出來。

相比之下,採用更有效的“誘導手段”來引導孩子認錯,則是一個更科學更有效的辦法。就像上面案例中的那位母親一樣,用孩子最心愛的玩具來類比被他摔壞的手機,從而讓孩子產生同理心,一旦有了同理心,

自然就更能意識到自己犯錯給別人帶來的痛苦,當然也就更願意去認錯甚至道歉了。

當然了,誘導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在不同的場合,以及不同的事端面前,適用採用的手段也不盡相同。家長既要有這樣的意識,也不能簡單照搬,而應該審時度勢地採取最適合的手段,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誘導孩子認錯,家長可以這麼做

第一種手段可稱之為

“喚起孩子的同理心”

,也就是上面案例中男孩母親的做法,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第二種手段則可以用

“鼓勵”

一詞來形容。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內心是知道自己已經犯了錯的,卻沒有勇氣站出來認錯,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鼓勵就很重要。只要給予適當的語言鼓勵,就可以讓孩子主動認錯,與此同時,家長也應該不失時機地誇獎表揚,從而讓孩子意識到主動認錯是件正面的事,品德修養也隨之提升了。

第三種手段則是

“曉以利害”

。孩子犯了錯多半會給別人或者自己帶來損害,而如果不認錯,也不採取彌補措施,這種損害還可能擴大。家長就可以利用這一點,告訴孩子不認錯的後果是什麼,以及認錯並積極彌補的結果又是什麼。兩相對比,相信再愚鈍的孩子也能知道認錯的好處,自然也就願意乖乖認錯了。

最後一種手段雖然也帶有一點“威脅”的意味,卻是一種軟性的威脅,比起濫用家長權威的暴力威脅,

它要柔和得多,孩子也更樂於接受。

總之,學會了上面所列舉的三種手段,在處理孩子犯錯問題上,家長就不會總是感到棘手了,孩子的錯誤也能得到更好的糾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