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徐福東渡,目的地真的就是日本嗎?會不會和瑪雅文明崛起有關

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也就是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徐福就東渡茫茫大海,其最初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秦始皇尋找不老仙丹,而目的地就是所謂的“海上仙山”。

時至今日,海上仙山之說已經被科學證明不過是無稽之談。但徐福東渡卻又幾乎是被歷代人們所公認的。而從後世歷代的史籍來看,徐福這一去就杳如黃鶴,再也沒有回來過。那麼,徐福到底去了哪裡呢?

一直以來,徐福東渡的目的地,最有市場的就是日本。 這個說法,隨著現代地理學說的形成似乎更有說服力。因為從我國東部沿海出發,以古人低下的航海水平,最有可能到達的就是日本列島。而且,在我國古代的很多書籍裡,“日本”被稱為扶桑,也算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了

這個說法雖然看似有說服力,但卻又破綻百出。因為如果徐福的最終目的地真的是日本的話,“一衣帶水”之隔,他的後人為何就從來不曾回來過?

更何況,在我國曆史上,早在徐福之前,也不乏有先驅者東渡探索,這些留下來的記載裡,大多就和日本有關。

比如西周初年,便有“越裳氏獻雉,倭人貢暢草”。《山海經》裡也明確指出,渤海之外有島國,名“倭國”。這是燕國的屬國,燕人常去。而一些考古發現證實,春秋時期,我國就已經形成了兩條去往日本的航線:

一條自山東半島起,經朝鮮南端沿海,順日本海左旋環流海流到日本西海岸沿岸,至北海道北面宗谷海峽,這裡出土了類似中國青銅編鐘350多件;

另一航道自對馬海峽到日本南部北九州的戰國航線,這裡有中華戰國青銅劍和戈數十件。

由此可見,從南至北,華夏先人的足跡就已經遍佈了日本列島。而到了秦始皇時期,絕不可能就完全忽視既有的兩條航線。

更主要的是,這兩條航線的存在,也佐證了海外仙山和日本無關。

但是,徐福東渡出海是不爭的事實,一去不復返也是實情,唯一的解釋就是,徐福這一去,必定是到了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蓬萊、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為官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乃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如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齎(帶)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上,皆以風為解(以風大為解釋),日未能至,望見之矣。”

這段寶貴的記載中,透露出許多資訊。所謂的三神山,自齊威王以來便有人不斷探索,併成功抵達。而我們現代人眼裡的太平洋對岸,在古人的認識裡,其實也屬於“渤海之外”,因而“去人不遠”。

或許,徐福東渡出海之後,沿太平洋常年存在的西風帶及暖流順風水而行,稱為“船風引而去”。抵達彼岸之後,強大的海流受到北美西海岸大山阻擋而波浪滔天,浪高入雲巔,船在浪尖,令人以為岸邊的山在水下。這時登陸成為大問題,因為山岸陡峭,若不用纜繩固船,則會退回海中,這在日本是不可能見到的。

如在北美北部登陸,氣候寒冷,白雪覆蓋,則“其物禽獸盡白”。至於“黃金為宮闕”,則是中美墨西哥瑪雅人的城邦傳統,此時日本尚在石器時代,居於洞穴之中,不可能有如此巍峨的宮闕。

至於神藥,則是取其神秘之意。博聞廣記的秦始皇知道“扶桑東禺”曾有先人到達,殷人東渡及叛走的百越人,以及戰國時代燕齊兩國中自海外歸來的方士,他們都廣泛留傳著“海外仙山”的傳言。

所以,這大量的傳說就一直吸引著秦始皇的目光,並最終透過徐福得以實施。

徐福此行屬從眾多,據記載有男女3000餘人,數十艘大海船,“費用以鉅萬計”。如果只是為了尋找不老仙丹,這個規模顯然有點大炮打蚊子的做法。唯一的解釋,似乎就是為了探索未知領域,開闢新的航道,甚至不乏有徵服未知大陸的可能。

所以,徐福東渡出海,最終的目的地很大可能並不是日本,而是更遙遠的美洲大陸。正是因為相隔一個浩瀚的太平洋,徐福這一去,就再也沒有能力回來了。

或者說,徐福也只是僥倖地開闢了一條去的航線,但畢竟還是“有去無回”。其登陸的地點,應該靠近現在的墨西哥西海岸,時間上和瑪雅文明的崛起相當。

或許,我們從這些不連貫的史料記載中發現,兩千多年前的徐福東渡,其目的地就是美洲,而不是通常大家所認為的日本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