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口吃源於父母?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不虛?

口吃是一種兒童最常見的語言流暢性障礙,多發生於3-5歲。在口吃初期,幼兒會在說話時重複某些音節或拖長某些語音部分,並且很少能注意到自己的異常。

只要家長干預得當,大部分兒童的口吃都能治癒。若處理不當,持續時間會更長或發展成為頑固性口吃。問題在於,很多孩子的口吃都是因為環境因素導致的。也就是說,家長的行為已經決定了孩子罹患口吃與否。

口吃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障礙?

口吃的形成原因極為複雜,這也是目前口吃治療方法研究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有學者透過研究發現,口吃的形成可能與遺傳有關,是一些家庭的家族病,但現在還沒有探明這類發病原因是源自基因還是社會。

除此之外,先天和後天的生理異常和疾病都有可能引發口吃。像是語言中樞發育不良、神經生理異常,腦部感染、頭部受傷、百日咳、高燒、猩紅熱等也易引起口吃。

環境和心理方面在一般人看來更加難以理解,也許家長短期不在家就會讓委屈、傷心的孩子罹患口吃,甚至爸爸媽媽的一場爭吵就會嚇的孩子說話出現停頓和重複。

我們不能用單一原因衡量口吃的發生與否,就像我們不能因為一場阻礙出行的大雪就討厭冬天一樣。所以,

口吃既有可能是生理問題,也有可能是心理障礙

,抑或二者的結合才導致孩子結結巴巴的語言狀態發生。

口吃剛發生時就要矯正嗎?

在3歲以前,大多數孩子的口吃都是假性的,可以隨著語言能力和社交圈的擴大逐漸消失。口吃的高發年齡是3-5歲,這時幼兒的語言發育基本穩定且成熟,真性口吃的判斷也是在這個時候進行的。

雖然我們對孩子罹患語言障礙後家長“等等看”的態度持批判態度,但口吃確實不太一樣。有些2歲的孩子就被大人發現說話有磕磕巴巴的現象,但這時尚不足以對孩子下結論,家長可以先自行進行糾正。在觀察一段時間,差不多兩個月左右之後,再進行干預也不遲。

口吃的孩子是不是更笨?

在家長圈子中,流行著這麼一種說法:

孩子得了口吃會影響智力,以後在學習時會比正常孩子更笨

。這樣的說法有沒有根據呢?

口吃是一種語言障礙,而語言的本質是溝通交流的工具。當孩子罹患口吃後,尤其是進入幼兒園和眾多小朋友接觸後,難免會因為口吃而受到別人的嘲笑,給孩子帶來精神壓力,加重口吃的症狀。

在與老師互動時,孩子也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甚至有些口吃兒童有語言發育遲緩的現象發生,這就導致他們連理解能力都跟不上同齡人的步伐。加上在受到嘲笑後脫離同齡人社交圈,孩子不能廣泛地獲取知識、吸收經驗,以後的學習自然不會很好,這就給別人一種孩子更笨的感覺。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小編先講一個故事:就在前不久,我們中心來了一對父女。女兒3歲出頭,生得極為乖巧,但眼睛中卻缺少了一些這個年齡該有的靈動。當父女二人走進會議室時,爸爸突然沉下臉來對女兒說:“進門沒喊老師好,給我重新走一次。”

女兒戰戰兢兢地重新進門,小聲說到“老……老師……好……”我們一看,這個孩子的口吃很是嚴重。據爸爸說,他家的家教很嚴格,閨女的行為稍有不對,爸爸便不分場合地公開批評。看樣子,孩子的口吃也是源於對父親的恐懼。

家庭,或者說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在吵架,那麼孩子不是極端的叛逆就是極端的內向。如果父母二人相敬如賓,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對待其他人相當寬和。

口吃矯正的正確姿勢是什麼樣的?

雖然目前對口吃的研究尚在進行中,但很多學者都已經總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了。這套方案說來很是簡單,即“

疾病治療+語言矯正+家庭訓練

”的三位一體矯正方案。其中第二、三項是必選項,第一項是可選項。

如果孩子有生理問題,那麼就要先解決生理異常再著手語言矯正。如果沒有,則可以直接進行語言矯正。家庭訓練則是配合語言矯正進行的,可以幫助孩子在課程之餘鞏固說話方法,並在心理建設和性格養成上起到關鍵作用。

總的來說,口吃矯正最好在5歲前完成,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孩子的智力發育不受影響。爸爸媽媽要盡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並利用家庭訓練配合語言矯正工作的開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