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帶來的語言發育遲緩,和一般意義上的語遲有什麼不一樣?

語言發育遲緩應該是準父母,或者孩子已經出生的爸爸媽媽比較熟悉的問題,它的症狀好像比較容易發現,孩子開口說話晚、不會說話、語言理解能力差等。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很多家庭都是等到孩子的症狀嚴重到一定地步才會採取行動,而不是馬上行動起來。

聽力障礙帶來的語言發育遲緩,和一般意義上的語遲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在給孩子進行語言測試之前,都會先和監護人瞭解一下情況,比如孩子症狀的持續時間、發現者是誰、症狀是什麼樣子的以及生活環境、飲食結構等。我們發現,首次發現時間和就診時間起碼有著7個月左右的時間差。

這種情況的出現不是個例,普遍存在於大多數語遲患兒身上。單純性語言發育遲緩的資料如此,如果孩子是因為聽力障礙導致的語遲,這個資料又有不小的增幅。也許是因為家長覺得在佩戴助聽儀器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會逐漸恢復,也許有其他理由。但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耽誤孩子語言恢復的藉口。

聽力障礙帶來的語言發育遲緩,和一般意義上的語遲有什麼不一樣?

聽力障礙的語言發育遲緩

聽力障礙引發的語言發育遲緩比較特殊,聽覺是嬰幼兒接收語言資訊的唯一途徑,通路從根源被切斷,大腦失去可以儲存、處理和分析的原材料,語言便不能產生。語言是人類的天賦,但其本質是一種工具,需要長達4-5年的學習才能掌握。

聽力障礙會引發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但與單純性語言發育遲緩又有本質上的不同:

語言發育階段起步晚,有時1歲兒童的語言能力和三四個月的嬰兒差不多

需要先解決聽力障礙,再進行語言訓練

口齒不清的問題更嚴重,詞彙學習更困難

語言理解能力的缺失更突出

注意力相當不集中,對事物沒有耐心

分離焦慮更嚴重,對父母的依賴非常強烈

我們對聽力障礙總有一個誤解,就是在解決聽覺問題後,家長總覺得孩子自己可以慢慢學會說話。即使需要人為干預,也是父母在家中點到為止地稍加訓練,哪裡用得著花錢到外面進行語言矯正。

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是父母自己無法完全解決的。就拿分離焦慮來說,很多家長在平時不注重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而是寶寶要進入幼兒園了,在孩子嘶聲裂肺的喊叫聲中狠心將寶寶送入園中,完全不顧可能給寶寶造成的心理傷害。

在面對這種新手父母較為棘手的問題時,語言矯正便能顯示出它的獨到之處了。

聽力障礙帶來的語言發育遲緩,和一般意義上的語遲有什麼不一樣?

語言矯正就那麼重要嗎?

在解決掉孩子的聽力問題後,語言矯正工作便被正式提上日程。有研究表明,助聽後的6個月時間是語言恢復的最佳時期,孩子語言的各項得分會在矯正後有非常明顯的上升。大概經過1年的干預,孩子的語言能力就差不多有追趕同齡人的基礎了。

無論是佩戴助聽器的輕度聽力障礙兒童,還是植入人工耳蝸的中重度聽力障礙兒童,其語言表達狀態在發音、語調、語速都和健康兒童有不小的區別。一味地將希望寄託在裝置上只能延緩孩子語言恢復的速度和質量。

聽力障礙兒童的語言能力恢復最大的難點,在於他們已經錯過了一段學習語言的語言敏感期,起步本就比健聽兒童晚,基礎也更差,單憑孩子自己和家庭缺乏經驗的干預很難讓寶寶趕上同齡人。

所以,語言矯正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兒童7歲之後,大腦的可塑性明顯降低,語言中樞也沒有6歲前活躍,語言矯正最好在學齡前就完成。過早也不科學,一般在3歲進行是最為合理的。

聽力障礙帶來的語言發育遲緩,和一般意義上的語遲有什麼不一樣?

語言矯正進行中,家庭訓練還有必要嗎?

當然有必要,家庭訓練是任何一種語言障礙矯正都必須要做的工作。家庭訓練可以單獨進行,最好是配合語言矯正一同開展。家庭訓練不只是重複的發音訓練那樣簡單,其中還包括以親子關係為基礎的互動遊戲和構音器官基礎能力的訓練。

聽力障礙說到底是一種殘疾障礙,需要父母的關愛和鼓勵。雖然我們經常忽視,但不能否認的是聽障兒童多多少少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而家庭的幫助可以緩解和消除這種問題,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和陌生人接觸並交上朋友。

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家庭訓練可以鞏固語言矯正的效果,並能進行一些矯正課程無法開展的親子活動。從感性的角度來看,聽障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遭受挫折,而爸爸媽媽的支援和鼓勵無疑會增強他們的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