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讓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家長要注意了,別影響孩子的一生

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討好型人格”是現如今許多年輕人的一種通病,當在人際社交中,別人請求你幫忙做事情,你卻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去拒絕別人時,

你就會處於被動、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情況,自身利益受損的情況下卻得不到什麼好處。

也正因如此,現如今許多年輕人成為寶爸寶媽後,也是十分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怕孩子在日常生活、交際當中吃虧,那麼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到底是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討好型人格”的心理學術語有被稱之為“迎合性人格”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爛好人”等。

而著名的心理學家

Sherry Pagoto博士就曾經指出這麼一個觀點: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但是這並不是人格障礙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

“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喜歡隱藏自己的情緒

,他們往往會因為害怕發生糾紛而壓抑自我需求,從而對別人的要求有求必應。

如何辨別孩子是否是“討好型人格”?

其實,將孩子視為“討好型人格”是有跡可循的,家長不妨看看你的孩子有沒有以下幾種情況。

孩子不敢大膽表達出內心想法

孩子如果是“討好型人格”,那麼他的第一個顯性特徵就必然是

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

由於孩子覺得自己屬於弱勢群體,

一旦說出自己內心想法後得不到他人的贊同,就會害怕被孤立

,從而失去朋友失去交際圈,

更害怕被他人言語攻擊

,所以他們有了內心想法時,往往不敢大膽表達出來。

不懂得如何拒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身邊總會有這麼一兩個“老好人”,其實這便是“討好型人格”,他們因為

十分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看法,所以會將他人的看法擺在第一位。

同時他們很害怕拒絕他人,

因為如果拒絕了他人,他人就會十分厭惡自己

,如果不拒絕的話,

友誼的遮羞布就不會被扯開,就能夠更好的維持良好關係

,這也能減輕自己拒絕他人後內心的負罪感,但是往往也會因為討好他人而讓自己活得很累。

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做事底線

在人際交往中,因為“討好型人格”所帶來的影響,往往

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同時也因為過度在意他人看法

,在人際交往中變得

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做事底線

,殊不知這樣的相處模式反而無法贏得他人尊重。

喜歡主動道歉

其實不論是在生活、學習、亦或者是戀愛當中,

永遠是第一個站出來道歉的人,即使內心十分厭煩,但是依舊沒有勇氣大聲說出來。

同時也以為害怕發生衝突,

所以往往會以自己主動道歉來解決這件事情的爭端

,而道歉也變成為了孩子處理事情的主要方式。

主動迎合他人情緒

上文說道過,

“討好型人格”的心理學術語有被稱之為“迎合性人格”

,所以在人際交往當中,如果孩子是“討好型人格”,那麼他

就很容易去迎合他人的想法,將他人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並且將自己放的很低。

孩子總會擔心他人不開心而忘了自己也是有情緒的人,生活的小心翼翼,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顯得十分落寞。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教育孩子學會自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從小教育孩子,

不要過多在意他人的看法,生活是自己的並不是別人的

,正所謂眾口難調,你永遠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好評,

只有學會自愛,提現了自我價值的人,才能真正被人喜歡。

學會拒絕,建立原則

我們要忠於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如果要

幫他人做事必須也要在原則內進行,不能逾越自己的底線,否則就拒絕他人。

一個連自我原則都沒有的人,你又怎麼能指望他人尊重你愛護你?

學會接受拒絕他人後的內疚感

習慣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

孩子如果習慣了以別人情緒為中心,就很難學會拒絕他人

,所以要

教孩子學會第一次拒絕他人後,克服內心的愧疚感。

要讓孩子明白,你拒絕他過後,他可以找別人幫忙,亦或者是他可以自己尋找到另一種更加妥當合適的解決方法。

欣媽說

總的來說,一個人是否會形成“討好型人格”,和原生家庭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好的家庭氛圍能夠治癒一生,而差的家庭氛圍則需要孩子用一生來治癒。

我是欣兒媽,家長們如果遇上育兒方面的問題,不妨在評論區發表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或者私聊我和我一起探討如何孩子的教育問題,歡迎大家幫忙轉發點贊哦,謝謝!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