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口吃,可我,口吃了兩次

以往,我們談論最多的語言障礙便是口吃,從它的出現談到它的變化,從它的型別談到它造成的影響。可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口吃和每個人的關係。

絕大部分人對口吃的認知一般來源於各種影視作品,比如《天下無賊》、《馬大帥》、《舉起手來》等等。或許是因為不夠重視,或許是因為覺得口吃對自己的影響不大,又或許是單純不想去了解。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過口吃的各個方面。

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資料來看,

口吃發生的機率大約為1%-2%

,且兒童口吃群體多出現於學齡前階段、成人口吃群體多出現於社會階段。但是,還有更細緻的研究指出,

每個人身上都可能出現口吃,只是最終形成口吃的機率並不高。

從某個角度來講,每個人的語言都是口吃潛在的宿主,一旦我們遭遇很多負面、極端的情緒影響,口吃很可能就會由暗轉明,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以成人口吃為例,工作壓力大、精神過度緊張、公眾場合不適等因素都會大大提高口吃發生的機率。

而對於兒童來說,一旦孩子展現出類似口吃的表現,口吃的發生率將會上升至十分之一。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還能坐以待斃嗎?不能,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口吃,並且及早開始語言矯正。

口吃反覆出現怎麼辦?

前幾天,客服中心接到一個南京這邊的電話,經過了解後才知道,原來那位先生小時候就說話口吃,後來出國留學,在國外矯正好了。可是最近這兩年,他又感覺曾經那種說話卡頓的感覺回來了,明明自己想要說話,可是總會被莫名其妙的字音隔斷。

機構的語言矯正師在瞭解後大概判斷那位先生是摻音型口吃,也就是在說話時會摻入進去一個無意義的字,比如“我去吃飯”在他們口中就會變成“我啊,去啊、吃啊飯”。一字一句間加入的莫名字音,最後形成了特別難以忍受的語言表達。

那為什麼口吃會反覆呢?專家解釋說,口吃本質上是一種紊亂的語言狀態,口吃者的字音、語法都隨著表達變得破碎。口吃矯正的作用就是恢復原本正常的語言表達,保持整個語言狀態的穩定和持續。但是,二次口吃的出現,無疑再度將這個語言狀態打亂。

一般來說,矯正後的口吃反覆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矯正後沒有保持一段時間的練習,於是導致口吃狀態在反反覆覆中重新出現;第二種則是語言環境、工作環境,乃至於社會環境的影響,比如成年人工作繁忙,在繁雜的工作中就可能會導致口吃的二次出現。

口吃反覆出現,在口吃群體中並不少見,因此大家也不用過於擔心。

口吃反覆後還能矯正好嗎?

口吃並非生理問題,而是語言習慣、不良性格、心理狀態等方面共同作用而導致呼吸紊亂產生的發音機制失調的語言障礙。

以目前醫學界對口吃的研究進度來說,口吃完全可以透過科學正確的矯正方式改變,從而恢復原本的語言能力。

但口吃的矯正並非易事,在矯正之前,語言矯正師首先要對口吃學員做一個綜合的測試,主要包含

學員性格、心理狀態、語言能力、認知水平

等等。透過綜合測量後,再根據學員自身的情況制定專門的語言矯正方案,比如難髮型口吃的方案自然就要比連發型口吃的簡單一些。

在口吃矯正的兩大群體中,兒童口吃優於成人口吃。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1.

兒童口吃群體自制力雖差,但有父母從旁協助,可以較好完成語言矯正任務;

2.

兒童口吃群體羞恥度不高,極少出現極度抗拒語言矯正師的情況;

3.

兒童語言可塑性較好,詞類、語句的使用尚未形成語言習慣;

4.

口吃誕生時間短,多為連發型口吃。

儘管成人口吃群體配合度很高,但羞恥心、擔心害怕情緒蔓延,導致他們不敢張嘴練習,且不敢直視自己口吃者的身份,造成某種意義上的身份障礙,從而耽誤口吃的矯正。

其實口吃就是一種語言障礙,並沒有什麼可怕的。現在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生活。不然一張嘴就是磕磕絆絆的樣子,別說找不找物件,恐怕連交一個朋友都不容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