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孩子因吃“蠶豆”,被送進ICU,檢查後確診為“蠶豆病”

時令進入春季以後,隨著大量的新鮮蔬菜上市,蠶豆也很快被人們端上餐桌,成為美味可口的佳餚,從而深受大家的歡迎。

然而,這樣的美食不是人人都能夠享受,特別是身體有病的人需要忌口,因為有的孩子在吃了蠶豆以後,很快出現不正常的反應,一旦搶救不及時,嚴重的還會發生生命危險,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的事。

前些天,朋友家就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事。原來在晚餐上,寶媽小群做了一盤清炒蠶豆,由於顏色嫩綠清新,再加之小群的廚藝比較好,兒子特別喜歡就多吃了一些。

過了不久,兒子的臉色變得慘白,眼睛的鞏膜也開始變黃,就連尿液的顏色也變黑變深,情況變得十分嚴重,小群連忙帶上孩子直奔醫院急診室,醫生一看就初步判斷為得了“蠶豆病”。

經過一番檢查,血檢報告顯示為G-6-PD缺乏症,也就是俗稱的“蠶豆病”。

由於血紅蛋白的指標偏低,一度情況非常危險,在醫生的努力下,兒子的尿液逐漸變得正常,病情才轉危為安,透過7天的對症治療,兒子終於康復出院。

這事也把小群折騰得夠嗆,現在想起來都是步步驚心,好在最後有個圓滿的結果。

那麼,什麼是“蠶豆病”呢?

嚴格說來,

這種病並不是說吃的蠶豆有問題,也不是吃了蠶豆就會得病,因而得這種病的根源不是蠶豆。

“蠶豆病”的全稱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也即是G-6-PD缺乏症,是由於體內先天缺乏一種酶而引起的疾病。

這種疾病會遺傳給後代。

G-6-PD是一種重要的酶,促進人體形成一種叫NADPH的物質,

它可以保護人體細胞和細胞膜不被氧化,有效地抵抗氧化物的侵害。

人體內的紅細胞承擔著輸送氧氣的功能,擁有足夠的G-6-PD數量,一旦沒有紅細胞的保護,就會因為NADPH的減少,讓人體缺氧而危及生命安全。

由於蠶豆中恰好含有多巴、多巴胺和蠶豆嘧啶類等,具有氧化劑的功能。

如果一個人吃了蠶豆,上述物質就會發揮氧化作用,使紅細胞在短期內被破壞,引發溶血性貧血或者溶血性黃疸症,導致身體出現一系列反應,嚴重的還會危及到生命。

所以,“蠶豆病”主要是由於自己身體有病,在吃了蠶豆以後造成的。

哪些人容易患上“蠶豆病”呢?

01丨男性比較高發

這是一種遺傳病,其基因主要取決於X染色體,也就是在男女性別上。

如果母親是“蠶豆病”患者,男孩被遺傳的可能性極大,父母雙方都是這種病,才會遺傳給女性。由此可見,在“蠶豆病”的遺傳機率上,男性普遍高於女性,因而“蠶豆病”重男輕女。

02丨南方高於北方

“蠶豆病”多發於我國南方,其中,東南沿海一帶患病的人數較多,

有的地方甚至可達20%,與北方相比,“蠶豆病”呈現“南高北低”的趨勢。

因此,如果有家族病史的家庭,最好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患有這種疾病。

“蠶豆病”事發後有哪些症狀呢?怎樣知道孩子患有“蠶豆病”?

一般這種病的發病率成人不高,反而是年幼的孩子比較容易患上“蠶豆病”,其中,以5歲以下的孩子居多。

特別是在哺乳期的女性,在不小心吃了蠶豆以後,會透過餵奶讓孩子發病,所以,哺乳期的寶媽要加以注意。

如果吃了蠶豆或者用蠶豆製作的食品以後,

身體會出現噁心、嘔吐和全身發熱等症狀,有的小便會發生變化,尿液形成“醬油色”。

面對這種情況,應馬上到醫院治療,不可拖延。

同時,由於“蠶豆病”發病快,而且不能根治,寶媽在懷孕後,要提前做好篩查和預防。

“蠶豆病”的篩查比較簡單,只要在孩子出生後,透過抽血化驗,做G-6-PD活性檢測就可得出結果。

目前在廣東省,絕大部分新生兒都進行過這項篩查,可以讓有“蠶豆病”家族史的家庭,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怎樣才能避免發生“蠶豆病”呢?

由於“蠶豆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主要透過血液遺傳,一旦得上這種病,沒有辦法可以根治。儘管這種病比較可怕,但只要遠離幾種物質,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要遠離用蠶豆製作的食物

既然蠶豆中存在誘發“蠶豆病”的物質,在生活中就要主動地避免吃這樣的食物。

在購買豆製品或者糕點時,也要看清楚其中是否使用蠶豆原料,

透過母乳餵養的寶媽,也不能吃用蠶豆做成的食物。

此外,在蠶豆開花和收穫的季節,儘量不要帶孩子去那些地方。

要避開使用樟腦丸

為了避免家中出現病蟲害,很多家庭都有在衣櫃中放置樟腦丸的習慣。但

由於其中含有的“萘”,會在空氣中揮發而引發“蠶豆病”

,使患者出現急性溶血,另外,有的殺蟲劑也會造成溶血現象。

因此,在家庭中,要儘量避免使用樟腦丸和殺蟲劑,如果孩子的衣服有樟腦丸的味道,在穿著前可事先進行暴曬,以便於儘快消除這種氣味。

不要隨便亂吃藥

患有“蠶豆病“的孩子,在生病後不能亂吃藥,就診時,要向醫生如實告知自己的病情,並隨身攜帶用藥卡,以便於醫生正確用藥。

有的藥物是“蠶豆病”的禁用藥和慎用藥,比如:磺胺類、抗瘧疾類、甲苯胺藍和樟腦丸等屬於前者,奎寧、氯喹和阿司匹林等屬於後者,有的藥物容易發生氧化作用,也要注意儘量避開。

此外,還有各類品種繁多的新藥,很多都沒有進行G-6-PD缺乏症的臨床觀察,故而沒有列入禁用名單,在使用時必須遵照醫囑。

俗話說,病從口入。

有的食物看似營養美味,卻可能是各種疾病的“催化劑”,甚至讓身體受到嚴重的傷害,同時,有的藥物也是“蠶豆病”的誘因。

因此,寶媽在照顧孩子時必須加強注意,讓有這種病史的孩子避開這些美食,管住孩子的嘴,才能避免發病的機率,讓孩子健康地長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