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胃口是什麼意思?猴頭菇怎麼吃更“養胃”?這4個養胃誤區 ,要了解

現在,雖然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很多人還是經常覺得自己胃口不好。這個胃口不好表面上似乎就是不想吃飯,其實卻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沒有食慾,什麼美食都不想吃,這是“口”的方面;

二是吃了不舒服,在容易消化的食物,也會引起肚子脹等問題,這是“胃”的方面。

於是,很多胃口不好的人,都在想方設法養好自己的胃。

傳統養生說得好,胃的問題“三分治七分養”。也就是說,胃不好的問題,主要還是靠平時的合理調養。尤其是我們的飲食習慣,更要注意避免“病從口入”。

生活中,我麼也會聽到很多養胃的方法,也有很多人願意分享自己的養胃經驗。但這些知識與經驗,難免良莠不齊,甚至還有一些錯誤之處。常見的三個養胃誤區如下:

1、認為經常喝粥對胃有好處:

在很多人眼裡,粥更容易下滑,能減輕胃的消化負擔,所以喝粥能養胃。

這種觀點並不全面。粥和一些油炸食品、不發酵的餅、麵條、煮的玉米、蒸的窩頭等食物比起來,確實是很軟爛的,對胃的刺激性較小。所以,短期出現的胃不好等問題,喝點粥確實能養胃。但長期喝粥就未必如此了。

這是由於粥裡的水分較多,能稀釋胃液,加速胃的膨脹,使胃的蠕動放緩,從而不利於胃內食物的消化。

再說,人唾液中的澱粉酶,是一種能促進消化的重要物質。我們在進食的時候,會有一個咀嚼的過程,這就是口腔內的唾液腺大量地分泌唾液,和食物充分攪拌,進入胃裡消化。

而粥顯然是不需要咀嚼的、至少是很少需要咀嚼的,這樣,喝粥的時候,進入胃內的唾液就會顯著減少,尤其是經常喝粥,會抑制唾液澱粉酶的分泌,不利於人體對食物的消化。

2、認為長期喝牛奶對胃有好處:

胃不好的人,有點胃脘酸脹不適時,喝一杯熱牛奶,大多能很快。這是因為牛奶可稀釋胃酸,暫時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從而使人感到舒適。但經常喝牛奶就未必有利了。

現代科學發現,牛奶促進胃酸分泌的作用、比它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強。潰瘍之類的胃不好,如果進行抗酸治療,就不宜長期喝牛奶,有可能加重對胃黏膜的損害。

3、猴頭菇養胃隨便吃:

猴頭菇是一種傳統的養生藥食,現代科學也發現,猴頭菇含有豐富的猴頭菇多糖,能幫助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促進受損胃黏膜癒合,是很不錯的養胃藥食。

但是,想要利用猴頭菇養胃,也不是簡單地隨便吃就能達目的的。猴頭菇養胃,一般還應該有如下幾個搭檔:

砂仁:砂仁性味辛溫,主要即使健脾化溼、理氣和胃,和猴頭菇一起相得益彰;

丁香葉:丁香葉具有丁香一樣的辛溫香散性味,但相對更為柔和,溫散行氣而不燥,不至於刺激胃黏膜;

沙棘:沙棘是傳統的滋補果實,能促進受損的胃黏膜癒合。

可見,想要利用猴頭菇養胃,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砂仁、丁香葉、沙棘等搭配在一起,可以做成茶包,開水沖泡就能喝,隨時隨地都能養胃。

4、認為生薑對胃不好的人有益無害

很多人都認為,喝生薑水可以暖胃,在出現胃部不適時,只要喝一碗用生薑熬的水就可以緩解了。

其實,這種方法偶爾用之未嘗不可,但也不宜長期應用。這是因為生薑屬於刺激性食物。胃不好的人若喝大量的生薑水,會刺激胃黏膜分泌過多的胃酸,從而可加重胃部不適、胃痛等症狀。

總之,我們都希望自己胃口好,吃嘛嘛香,但想到實現這個心願,養胃就是一個前提基礎。

上述4個養胃的誤區,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利用猴頭菇等傳統養胃食物。胃養好了,身體獲得的營養素才能更全面,身體健康自然就更上一層樓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