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 傳承育兒正當時

“媽媽這是什麼呀?”好奇寶寶小穩總指了指餐桌上的青團。

我說:“這是青團哦

~

小穩總瞪大了眼,發出疑惑的表情。

來媽媽給你講!

這是來源於一個悲劇的故事,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重耳的人,因為戰敗四處流亡,他有個一直跟隨他的臣子叫介子推,介子推擔心重耳挨餓受凍,便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為重耳作食,重耳得知後非常感激。在幾十年後重耳復國成了春秋霸主晉文公,有人便提醒他加賞介子推,可介子推並不在乎名利,帶著老母親隱居了深林。晉文公為了找到介子推,便放火燒山逼介子推下山,卻不想介子推不但沒有逃過山火,還和老母親死在了一棵枯樹下,介子推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為了緬懷介子推,便把那一日定為“寒食節”,就在第二年晉文公上山祭祀介子推時,發現那棵被大火燒燬的柳樹,居然生起了新枝嫩芽,便賜樹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因為兩節的日子相近,寒食節又是民間嚴禁煙火掃墓祭祀的日子,於是兩節融為一節,寒食成了清明的別稱,清明節也成了祭奠故人的日子,即每年的陽曆

4

4

日之間就是我們的清明節了。

節日習俗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和沉澱,如今的清明節早已超出了節日本身的意義,是一種對已故之人的精神寄託,緬懷祖先的傳統習俗,並在全國各地發展出了不同的習俗。在清明這一天,人們透過掃墓和祭祖,來緬懷親人。清明也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好景象,人們在一邊掃墓的同時,也可以欣賞春日好風光,在郊外走走等等這也就是“踏青節”,踏青節是仲春與暮春之交,也是重要傳統節日。

在清明節裡還有很多習俗比如:植樹,在這個時節春雨紛紛很適合樹木生長,所以每到這個時節就有植樹的習俗;放風箏,清明的時候春風微微,人們把象徵消除病災的風箏,放上天空它飄散;插柳,在北方城市,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節被稱鬼節,因觀音菩薩手持柳枝點化眾人,幫助人們驅邪避害的說法,所以人們就把柳枝插在門戶上,同時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盪鞦韆,不僅可以活躍身心,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拔河、鬥雞、蹴鞠、射柳、蠶花會都是由古至今的民俗文化。

節令飲食習慣

因為清明節,依舊保持著寒食節的冷食習俗,所以這一天不開煙火,主要以冷、涼食為主。在北方城市一些地方他們依然吃“冷飯”,這裡的冷飯是指涼窩頭、涼的饅頭、涼的麵食。不開火燒飯,茶葉蛋、鹹鴨蛋、鹹菜等下飯。在南方城市人們就有吃青團的風俗,也就是大街小巷常常叫賣的清明粑粑,也叫艾草青團,用青汁和米粉,包裹豆沙、棗泥等餡做的。蒸熟後顏色鮮綠,清香撲鼻,是南方城市特有的節令食品,在浙江一帶,清明還有包粽子的習俗,即可做上墳祭品,也可做踏青乾糧。

現代的習俗是怎麼做的呢?

現在人們每逢清明節,便會攜一家老小帶上水果、香燭、鞭炮去燒香祭祖,把食物放在故人的墓碑前,再把紙錢焚燒,給墳墓清除雜草,插上新枝芽,最後磕頭祭拜。在過往的祭拜中人們會燒紙錢放鞭炮,現在提倡以一種更文明環保的方式來祭奠,可以買鮮花和帶上水果來緬懷我們已故的先祖。清明節無論選擇哪種祭祀方式,都是滿懷對故人的思念之情,也是人們在萬物復甦的春天裡,感受生的力量,感慨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

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