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替別人養女兒,年老想要兒子養老被拒絕,醒悟時已進入暮年

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一個人的人生是什麼樣的,跟這個人的性格有直接的關係。

一生其實是個輪迴,年輕積累的善行,會變成年老時候的善待,而年輕時做的錯事,往往會到年老的時候得到報應。

年輕時拋妻棄子,年老之後成孤寡老人

東北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老李已經進入暮年,喪失了勞動力,卻沒有人給他養老。

原來中年的時候,有一個比較圓滿的家庭,一個10多的兒子,和一個非常能吃苦耐勞的妻子,但是那個時候的老李越來越看不上妻子,覺得她又老又醜。

年輕時替別人養女兒,年老想要兒子養老被拒絕,醒悟時已進入暮年

因為他對妻子十分嫌棄,這影響了兩個人的感情,後來老李的妻子提出離婚,並爭得了兒子的撫養權。

老李非常痛快地答應了。

離婚之後,雙方就失去了聯絡,小李和媽媽一起生活,老李開始找尋新目標。

不過因為條件有限,一直沒有年輕的姑娘願意跟他,此時一個圓滿的家庭只剩下他一個人孤孤單單,他曾經想過要回歸家庭,但是被前妻拒絕。

後來老李就遇到了周阿姨,一個帶著女兒的離婚中年婦女。

年輕時替別人養女兒,年老想要兒子養老被拒絕,醒悟時已進入暮年

兩個人達成協議共同生活,不過周阿姨的條件是:只是搭夥過日子,不結婚。

兩個人一直沒有領結婚證,但是老李卻承擔起了父親的職責,養育著母女二人。

周阿姨的女兒小卓結婚之後在縣城安家,並提出接媽媽一起生活,但是並沒有提及老李,她的態度是:我和你沒有任何關係,並沒有義務給你養老。

老伴被女兒接走了,只剩下老李,沒有辦法,為了活著只能去找親生兒子,結果吃了閉門羹,小李給父親的回覆是:年輕時你幫別人養孩子,拋棄了我們母子,現在想起我來了?

年輕時替別人養女兒,年老想要兒子養老被拒絕,醒悟時已進入暮年

父母對子女有付出,子女才會對父母有感恩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後半生是前半生的一面鏡子。

前半生父母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後半生孩子會回饋給父母。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就是這個道理。

年輕時替別人養女兒,年老想要兒子養老被拒絕,醒悟時已進入暮年

只生不養的父母,前半生瀟灑了,到了後半生就只剩下淒涼了。

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在於長期的維護,子女對父母的態度,恰好反映出父母對子女的付出多少。

父母對子女的付出過程中,既有付出又有管教,過猶不及,子女才會全盤反饋給父母,對父母持有感恩的態度。

上述發生在東北的真實案例中,過程是心酸的,結果還算是好的,老李只能透過法律維權,小卓認為老李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是成立的,但是也確實是老李撫養長大的,法院的建議是,一次性還清。

小卓最後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一次性給老李5萬元,用來還債。

而小李也鬆口表示願意每個月支付一些生活費。

雖然如此,但是父子兩個始終還是如陌生人一樣,最後老李還是孤獨終老。

像老李和小李這種父子關係,即便是小李願意支付一定的生活費,也是當地的最低標準,是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老李年輕時對兒子的態度,終究是在暮年時候全部反饋到自己身上。

年輕時替別人養女兒,年老想要兒子養老被拒絕,醒悟時已進入暮年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時刻記住“因果”

未雨綢繆,結果總是好的,這也適用於教育孩子。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想一想結果,對家長來說是有反思作用的。

對孩子太過冷漠,過於重視自己的感受,想一想未來當自己行為能力下降,想要有人照顧的時候,是不是會受到一樣的待遇。

年輕時替別人養女兒,年老想要兒子養老被拒絕,醒悟時已進入暮年

對孩子過於溺愛,讓孩子喪失了自理能力,喪失了獨立能力,多想一想未來孩子對自己依賴性太強,到自己暮年的時候,是不是依然如此。

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多想因果,給孩子也灌輸一樣的因果關係,不僅有利於糾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提升親子關係,還有利於給孩子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向,讓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