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受歡迎嗎?校園人際關係,不該被家長忽視

前幾天,與一位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的朋友聊天。她讓我猜一猜,前來找她做諮詢的孩子們面臨的煩惱中,哪項排在第一?答案居然不是學習中的困難,也不是與父母的衝突!更多困擾孩子們的是同伴友誼、校園人際關係。

上個週末,我們一家人和很久不見的幾家朋友一起出門踏青。朋友們好幾年沒見過彩彩了,她們驚歎彩彩的變化可真大,毫不怯生,落落大方,一會兒就帶領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他們印象中的彩彩可是很內向,甚至有點自閉的。

確實,彩彩是早產兒,從小身體不怎麼好,性格也比較內向、膽小。

幼兒園的生活對彩彩來說很艱難。動手能力差,做什麼都最後一個,連做操都表現出明顯的肢體不協調,加上吃飯不乖,睡覺不乖。坦白說,或許老師們也並不打心裡喜歡她(如果我是老師,如果不考慮到職業道德,肯定也更偏愛那些乖巧能幹省心的孩子),雖然沒有起負面作用,但至少也沒有幫助她更好地融入集體。甚至幼兒園畢業典禮時班上的節目,全班只有她和另外一個小男生沒有上臺。

當時的我,正在因為她胃口差且動不動就肚子痛,全身長滿溼疹,內八字這些身體上的問題而到處尋醫問藥,對於她在幼兒園裡面臨的困難,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現在想起,如果重來一遍,我肯定不會讓她獨自去面對那麼困難的局面。好在那個時候的她正忙著感受肚子的疼痛,忙著抓癢癢,忙著應對各種身體上的各種不適,外界對她態度如何,她好像還顧不上。

幸好,這樣的情況沒有在小學延續,她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集體,老師有愛,同學良善,家長謙和。同時,隨著年齡增長,體能和協調性增強,身體狀態逐漸好起來,以及其他各種能力的發展,她的性格開始外傾一些。但是,她在小學裡的人際關係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小學三年級,她終於首次獲得 “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她們班上的“三好學生”是採取自願報名,全班同學投票的方式產生,而她以往幾乎每個學期都報了名。

早在一年級,班上競選班幹部,她一共得了4票。放學回家後,她顯得很失落,問我:媽媽,同學們為什麼不投我(的票)?

那天,我跟她談了很久,引導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我先問她:你認為同學們為什麼不投你呢?她說不知道。於是我換了一個問題:你沒投XXX的原因是什麼呢?

最後,她得出結論:很多同學都還不怎麼了解她,認為她可能沒有能力做好班上的工作,以後她要多幫助同學,讓同學們知道她想為大家服務。從那以後,她每天都在書包裡多放上些紙巾,如果有同學忘記帶了,她就可以拿給他們用。

這時,她客觀而功利的媽媽也不失時機告訴她,對自己的管理狀況或許也是人家看待彩彩的一個方面。比如說,以後彩彩中午吃飯再快點,儘量爭取課堂作業全部都按時完成,那同學們就會覺得,你看,彩彩把自己各方面都管理得更好了,她肯定可以做好對班級的服務工作。

彩彩在班上的人際關係慢慢發生著變化,沒有立竿見影,卻逐漸好轉。隔三差五她會給我講講她和同組小夥伴或者小姐妹之間的不愉快,我也認真聽她傾訴,引導她思考,偶爾說說我的看法或者支支招。現在,彩彩跑步仍然每次都是最後一名,有時會讓同學們看笑話,她嬌滴滴的樣子也讓小直男們大呼受不了,但她明白,同學們只是鬧著好玩,而她也有自己相對穩固的玩伴,每天過得快快樂樂。

說回到我和朋友們的聊天。她認為,家長們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問題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兒之間能有多大個事兒。其實,

正是透過早年的良性人際互動,孩子能逐漸感受到“我是可愛的”、“我是有價值的”,這會成為孩子自我形象的一部分,成為自信和力量的來源。

反之亦然。且不要說校園霸凌這種極端情況可能帶給孩子的身心傷害,就是一般情況的受冷落受排擠,或者是自己性格行為造成的他人敬而遠之,都可能讓孩子一輩子受困擾。對此,家長應該多長個心。

因此,如果有一天,孩子鼓起勇氣向你訴說TA在人際關係上的煩惱,請你:

◆耐心傾聽,就算認為孩子自身有問題也要聽TA說完,

堅決避免忙著下判斷給結論。

◆儘量換位思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

不要隨便否定,

認為TA小題大作。

◆這個時候的孩子是脆弱的,

TA需要你的安慰,而不是趁機教育

,否則你只能換來一張從此緊閉的嘴。

◆多使用“你認為……”“你覺得……”這樣的句式,

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給出你的答案,

思考的過程常常比結果更重要。

◆幫孩子分析問題要客觀中正。不忽略潛在的危險,不迴避人性的醜惡,也要

儘量善意看待他人的行為動機。

◆對於缺乏相關技巧的孩子,

不能一味提要求,要指導具體的策略

,有必要時,可以透過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教會TA細節。

◆幫助孩子認識到,沒有人十全十美,沒有人不犯錯,

對他人的錯誤,對自己的錯誤,我們都要學會寬容。

關係是多方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方發生改變,關係都會改變。

想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先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吧。

早在遠古時期,落單的原始人就會落入野獸的肚子。進入現代社會,僅僅從生存上來說,離群索居是可行的,但人類發展到現在,追求的不只是生存的機會,更是生活的絢爛,生命的厚重。“你轉過身,世界也會離你而去”。

既能悠然獨處,也能融入人群,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