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簡評:且愛且痛且恨

《邊城》的前後兩部分判然有別。前半部分偏重於透明的,這種透明既包含人與自然遊離無間的關係,當然其中也包含人與人互通有無的關係。可能這與前半部分輕視情節且對情節的推進過於緩慢有關,這樣,造成小說文字中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細描大於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裡的人本就是整個大環境中的一個部分,讓人簡直愛極了這個地方,很想也來此桃花源隱居進而“不復出焉”。

​《邊城》簡評:且愛且痛且恨

後半部分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齟齬關係使得前半部分的這種透明性變得不很透明,反而營造了一種別樣的悲情。翠翠與爺爺的隔閡、順順與爺爺明白的含糊其辭、爺爺的死及白塔的倒下等都為這種悲情的渲染增添了一抹亮色。前後對比效果立判。當然也應該看到,爺爺死去之後,這種不和諧的秩序最終又歸入了平靜,一切又都向好的態勢發展,新塔替代了舊塔,一種新的價值觀、新的“空氣”盤旋在茶侗的上空。

​《邊城》簡評:且愛且痛且恨

遺憾的是作者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空白且大有深意的結局: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看似是著重於後者“回來”,但需要明確的是前後兩者是並列關係,“明天”加上引號已經預示了一種可能的困境。因為儺送在出走前也並確定自己應當得座碾房還是渡船。作者有意無意的把這個難題拋給了讀者,讀者會站哪一方呢?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留有遺憾。

​《邊城》簡評:且愛且痛且恨

破鏡難以重圓,那種不是外界對內部的強勢侵襲而是內部價值觀的撕裂,這種傷口,在作者看來可能更難彌合。或許,是我們想的太過於簡單了,因為沈從文可能意在說明“民間”本就是一個藏汙納垢的場域,那麼茶侗包含著這兩種看似對立實則統一的價值觀,或許也正是有了這麼一重張力,才能撐起來陳思和所謂“民間”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小說並不是厚此薄彼的,反而是充滿著深刻的溫情,從而在這種如水一樣的溫情中釋放出作者那種且痛且愛且恨的無限能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