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不當,非要撿垃圾?”:戀愛腦是種病,得治!

女明星談戀愛,向來都是吃瓜群眾們喜聞樂見的一大盛事。

而馬思純談的這場戀愛,卻讓不少女孩們大驚失色,替她避之唯恐不及。

前段時間,她被狗仔拍到與盤尼西林樂隊的主唱張哲軒十指相扣。

之所以馬思純這場戀愛不被眾人看好,就在於張哲軒此人,風評和口碑都飽受非議。

他曾被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用“特別陰暗”這樣的字眼來形容。

大張偉也曾在綜藝節目中公開說他“太裝”。

還有學歷造假、性騷擾、暴力和抄襲等等黑料,簡直可以用不堪入目來形容。

一個人的指責,有可能是無中生有,但幾乎所有人都在勸馬思純趕緊分手,及時止損。

可見關於張哲軒的事情,並非空穴來風。

馬思純雖然是公眾人物,但感情生活依然是她的私事,按理來說,旁觀者們無權干涉。

之所以大家如此義憤填膺,尤其是眾多女孩子們,都在呼喚馬思純:

不要撿垃圾!

說到底,不過是本著不想同為女孩,卻要被渣男禍害的同理心,希望馬思純能認清事實。

但其實,同為圈內人,馬思純應該比大眾們,對張哲軒的種種劣跡更有所耳聞。

為什麼馬思純還要從垃圾堆裡找男朋友?

也許,這要從馬思純的戀愛腦說起。

戀愛腦,是一種愛情至上的思維模式。

被稱作“戀愛腦”的人,會把精力和心思全部放在愛情上,把戀人當做生命和生活的全部。

一旦失戀,人生就會失去意義。

談及娛樂圈中的“戀愛腦”,馬思純首當其中,不僅自嘲過是“戀愛腦”,很多行為和語言,也與戀愛腦脫不了干係。

曾有記者問過她和周冬雨一個同樣的問題,如果在“影后”和“愛情”中選一樣,你們會選擇什麼?

周冬雨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影后”,而馬思純則一臉天真的回答:“愛情”。

這一對雙料影后,就如同她們飾演的角色,七月與安生一樣,帶著對事業和愛情,截然不同的理念,漸行漸遠。

其實愛情和事業並不衝突,只是馬思純做不好這之間的平衡。

馬思純曾在上綜藝時談到“改變男人”。

她堅信自己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也願意為之付出包容和愛,並且期待別人的改變帶給自己“驚喜”。

但實際上,拯救一個全世界都不看好的男人,並不“英雄主義”。

反而更像是一個還沒長大的少女,沉溺於自己的幻想之中,做出的選擇和迴應。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沒有那麼多浪子回頭的好結局,一味地隱忍和包容,是換不來愛情的。

其實,馬思純的戀愛觀,和她的抑鬱症,都能共同溯源到她的家庭教育。

馬思純從小被保護得很好,被教育要懂事,要謙虛,小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你要聽話,不能自我。”

在這樣的教育下,馬思純形成了“討好型”性格。

永遠都在害怕別人生氣難過,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甚至上高速公路時,都因為怕麻煩司機師傅停一下車,所以不敢上廁所。

有些人會在這種打擊教育下,日趨習慣和沉默。

但更多人是在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直到有一天,再也忍受不了,在其他地方爆發出來。

而馬思純,顯然把這種壓抑的發洩轉移到了愛情上。

一個被束縛太久的乖乖女,骨子裡其實更加離經叛道,想去拯救渣男,本質上,是想體驗一段不一樣的人生。

馬思純未嘗不知道,張哲軒是個渣男,但她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從小缺失的那份放肆和自由。

所以哪怕明知道這是不對的,卻還是甘之如飴。

不止馬思純,有戀愛腦的姑娘們,其實都有共同之處。

她們極度渴望親密和陪伴,要求與愛人之間有極其緊密的關係,接受不了必要的距離。

這其實是因為,她們從小都處於嚴厲教育之下,同時父母對她們也缺乏愛的溝通表達。

長此以往,她們形成了一種認知:

“是不是如果我做的不夠好,我的父母就不愛我了?”

這種認知一直到她們長大後,也在影響她們。

讓她們患得患失,需要不斷由愛人來提供養分,得以讓她們感覺到被愛著。

另一方面,她們會願意放棄自身的需要,心甘情願的無條件為伴侶付出。

甚至可以無視伴侶的缺點,不斷地降低自己的標準,迎合對方。

“不完美無所謂,我可以等你變得更完美。”

她們的愛固執且盲目,哪怕所有人都反對,她們也能義無反顧。

現在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馬思純,是不是就能理解她哪怕頂著全網的質疑,還是堅持“撿垃圾”的做法。

其實,我想對這些姑娘們說,你們其實可以不用那麼卑微,不用“討好”任何人,也不需要“改變”任何人。

要知道,你們值得一份平等而尊重彼此的愛情,也值得一個正好與你契合,無需改變的人。

愛人之前,請一定先學會愛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