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人、逮著什麼啃什麼、愛用左手……寶寶的小舉動,究竟管不管?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咦,養娃還不到一年,怎麼好像就分分鐘要愁白頭咧?

既要操心寶寶的吃喝拉撒睡,盼他不哭不鬧吃飽睡好、拉出讓人滿意的便便;又要用心陪伴,探索互動/早教,讓他智動情語各項發育不掉隊。

一有風吹草動,難免心慌意亂。那麼,當發現寶寶有些“不尋常”的小舉動時,應該怎麼辦呢?要立即糾正還是靜觀其變?

粘人、逮著什麼啃什麼、愛用左手……寶寶的小舉動,究竟管不管?

粘人,就像一個小尾巴

寶寶太粘人了,走哪跟哪,一旦離開他的視線範圍就哭個不停。

被依賴的感覺是幸福,但天天被粘著就有點煩啦,尤其是當你想認真解決一下宿便問題時,門外傳來的聲嘶力竭的哭聲和奪命催魂敲門聲一定會把便便生生嚇回去。

怎麼回事?

這主要是因為“分離焦慮”。

因為他們認知還不完全,以為分開就是再也見不到了,所以害怕親近的人不見。

尤其是學步期的寶寶,大運動能力增強,更想探索世界,但探索的過程中難免受挫,就會更加依賴媽媽,期待獲得安撫。

媽媽一“消失”,就以為自己被“拋棄”了。

粘人、逮著什麼啃什麼、愛用左手……寶寶的小舉動,究竟管不管?

要糾正嗎?

o

可能無法“糾正”

,但你可以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最大可能地減少分離焦慮:

o

o

寶寶因為分離焦慮哭鬧時,耐心安撫,

千萬別厭煩或是斥責

,否則只會加劇他的焦慮感;

o

o

在日常生活中,

嘗試給寶寶做短暫的“分離訓練”

,時不時離開一小會兒,再出現,讓寶寶知道媽媽不會消失;

o

當有事必須離開時,不要偷偷溜走,這樣只會降低孩子對你的信任,而是告訴寶寶自己去哪兒,什麼時候回來。

這樣做,即便寶寶還是哇哇大哭,但是情況會漸漸好轉;你走後,寶寶的情緒恢復也會更快一些。

逮到什麼啃什麼

寶寶好像見到啥都往嘴裡放,對待啥都是“先啃為敬”,從手指頭到拳頭和小腳,從玩具到傢俱,張口就來。

別看到處都是溼乎乎的口水,可要給他正兒八經餵食物時,人家反而把嘴巴閉得緊緊的。

怎麼回事?

這主要是寶寶在用嘴巴探索世界呢

,這個圓圓的是什麼,這個硬硬的是什麼,本寶寶疑惑,“讓我啃啃看”。

也不排除是寶寶長牙時牙齦癢癢,不舒服,就想拿東西咬一咬,來緩解一下不適。

當然還可能是純屬無聊,調節情緒的自我安撫,尤其是biaji-biaji吃手的時候。

要糾正嗎?

暫時看來,還不必(此處排除大寶寶吃手的情況哦)。

隨著寶寶長大,他會用手腳、用其他更多方式去探索世界,就不會一直迷戀用嘴巴啃這種行為了。

如果是長牙不適,等牙齒出來,不適感消除,亂啃的行為也會慢慢停止。

至於情緒安撫,寶寶語言能力、表達能力都會逐漸發育,會有更好的安撫與發洩的方式。

你要注意的就是:確保安全衛生。

啃的時候在旁邊看著,避免讓他啃到危險品;口水多時及時擦掉;啃咬物記得清洗,必要時消消毒。

走都會了,爬還不利索?

一讓寶寶爬,他就好像每個細胞都寫滿了抗拒,直挺挺趴成小飛機,怎麼都不肯向前一步,或者只喜歡“倒車”。

但扶著東西就能站起來,站了一會兒就顫顫巍巍想自己走。不經過爬行,直接學走,怎麼就不按大動作的發育規律來呢?

怎麼回事?

寶寶不喜歡爬,可能是因為:

o

天太冷或地板涼,他爬起來不舒適;

o

o

太胖或穿太多,還沒有足夠力氣支撐自己“龐大”或臃腫的身軀;

o

o

想去哪兒都有人抱,不習慣用爬;

o

o

天生好靜(犯懶),爬起來累,就想怎麼舒服怎麼來……

o

要糾正嗎?

o

可以儘量引導,但不必強行糾正。

o

爬行確實好處多多,比如爬行的寶寶容易觀察到物體的分佈狀態;能感知到物體不同的空間狀態;爬行時觀察到的物體較少,更不容易分心。

o

可以多引導寶寶爬行,創造舒適的爬行環境和空間等。

o

但是不要太粗暴,比如人家非要站,你一把給撂倒非要讓人爬……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其實,

先走後爬也是正常的

,生活中確實會有一部分寶寶會存在“先會爬再會坐”或“先會走後會爬”的狀況,只要孩子9個月之後有運動行為就可以了。

幹啥都是先出左手,“左撇子”要糾正嗎?

吃飯,左手拿勺子;給他一個玩具,立馬左手接過;就連小時候吃手,也都是左手吃得多。在這個右撇子的世界,左撇子會不會很不方便啊?

怎麼回事?

左撇子是正常的,只是一種用手習慣,大約每10人中就有一個。

左撇子跟基因、遺傳有關。

如果父母都是左撇子,那寶寶也有很大機率是左撇子呢!

寶貝現在還小,先出左手也不代表以後真的是左撇子,一般需要到2-3歲才能確認是不是左撇子。

粘人、逮著什麼啃什麼、愛用左手……寶寶的小舉動,究竟管不管?

要糾正嗎?

不需要強行糾正。

畢竟我們生活中很多設計都是考慮右利手的,在寶寶不反抗的情況下,可以引導他多多使用右手,使雙手都得到鍛鍊。

但不要強行糾正,以免增加寶寶心理壓力,事與願違。

不要老糾結“別人家的娃都怎麼樣,而自己的娃怎麼不這樣”。

要知道,成長路漫漫,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經歷自然也不必相同。

只要大方向沒錯,偶爾有點“不尋常”,又何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