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在於“土壤”,多為孩子塑造這幾種環境,才更有利成長健康

文/爸媽快來看

教育孩子這個話題,是每一位父母都需要關注的成長和階段,但教育包含的問題有很多很多,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生活);孩子起不了早床不想上學(習慣);孩子寫作業拖拉只想著玩兒(學習);孩子動不動就暴跳如雷(脾氣);孩子凡事都故意跟家長對著幹(叛逆)……

教育,它就像是播種的“土壤”、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出壯士的小苗,而教育裡的家長和孩子也同是如此,沒有良好的成長環境自然就很難養出茁壯的小孩,經常聽到很多父母說“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優秀”,或許這個疑問就出在了家長這塊“土壤”上,土壤流失或缺愛的水分太多,可能都會讓孩子的成長出現不同程度的損耗。

也就是說,教育孩子不僅僅需要注意環境(既土壤肥沃),想要孩子成長的優秀(種子發芽得好),那麼家長一定要在教育上把握好土壤環境,等到了種什麼可以長出什麼的時候教育孩子也就容易多了。

那麼家庭教育需要的是怎樣一個土壤環境呢?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1、做好爸爸媽媽的日常分配-土

說起教育裡的“土壤”莫過於男女搭配、幹活不累了,要知道教育這塊土壤不是爸爸或媽媽一個人而是雙方兩個人的事,缺少了爸爸不行、缺少了媽媽也不可以,我們可以想想社會上每一個環境每一件事情都有分工,學校裡有校長和學生,公司企業裡同樣有老闆和員工,只有分工合作才能配合有方將一件事情做到盡善盡美。

在家庭教育裡實際上也是需要分工式合作的,如何分工?我們可以學學三字經裡“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父親所在的位置就是一個管理人員、母親所在的位置就是一個執行人員,但管理這個位置並不比執行人員等級高、也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只不過是分工不同罷了。

就拿學校校長和企業老闆來說,儘管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凡事一定要顧及老師和員工的情緒,若校長(老闆)總是不停地壓榨、那麼結果不是罷工就是三心二意地敷衍了事,教育裡的父親就是要管理好母親的情緒,把母親哄得開心了,家庭才能幸福和諧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能少一些抱怨和不公-這也是土壤!

所以,家庭教育裡的肥沃土壤第一步需要的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孩子也愛家庭的土壤環境!

2、別把家庭和學校教育弄混-根

關於教育,實際上有很多家長都沒有弄懂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甚至還有些家長和學校教育弄混淆,所謂的家庭教育是養根(也就是習慣和身體健康的養護),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還大不相同,學校教育的存在就是彌補家長不能完成的知識和學位教育,老師就像是孩子的綠化美容師,平時修剪修剪枝葉、真正的養根還是在於父母的日常教導。

對此,家長平時在家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謹記兩個原則-根養護:

1) 習慣

2) 健康

習慣方面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自主的動手能力,比如孩子回家不好好寫作業,這個時候切記不要去催促孩子,因為你的任務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而不是幫助老師完成孩子學業上的修剪任務,如果孩子沒有寫作業意識,家長可以拿出書本和筆構造出寫作業的環境感染,哪怕是做做樣子也可能會激起孩子寫作業的意識。

關於健康方面,除了要按時安排孩子體檢的健康呵護之外,生活方面也要做好一日三餐的規律包括早餐吃好、午餐吃飽和晚餐吃少,最後就是休息方面的早睡早起了,控制好作息時間也能有助於孩子的自律和習慣養成。

3、教育孩子還缺位、或佔位-水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希望孩子越來越優秀,而這份優秀相信看完上述“做好爸爸媽媽的日常分配-土”後,大家都明白了家庭教育也需要分工合作的道理,在這份合作裡除了“肥沃土壤”的環境養護(既爸爸照顧媽媽情緒)之外、還需要水分的滋養。

而從教育的水分需求來說就是各司其職,爸爸之所以叫爸爸、媽媽之所以被稱為媽媽,不止是男女性別和稱呼上的不同,還有各自影響的水分和質量影響,爸爸做事情的果斷是培養孩子勇敢的態度,母親的周到體貼是培養孩子耐心、做事要持之以恆的細節,在這份教育裡父母雙方都不可以越界、也不可以缺位或佔位。

父親做好養家餬口的擔當和陪伴孩子的態度,母親做好勤儉持家和管理大小事物的雞毛蒜皮,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做好不攀比、有事解決事不要大聲嚷嚷,相信在各司其職和恩愛甜蜜的土壤環境裡、孩子一定可以茁壯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