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李治懦弱,但仍是太子,李世民為何選他呢?

經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執掌傳國玉璽,開創了“貞觀之治”,讓唐朝在歷史的長河中,燦爛奪目。但終究是因果迴圈,晚年的李世民也越發覺得困擾。追其起因,就得從隋大業十三年那年講起。

在這一年,李淵在晉陽起兵,矛頭直指長安城。但他的兩個兒子卻遠在河東老家。有史料記載,長子李建成自己逃了,幼子李智雲卻落於官吏之手,於長安城被陰世師殺害。後之陰世師派人掘了李源的祖墳!並想與李淵一決雌雄,力保長安。

都說李治懦弱,但仍是太子,李世民為何選他呢?

本就岌岌可危的“大樓”,又怎能重新讓其矗立呢?在李淵攻下長安之後,乾淨利落地誅殺了陰世師上下三代,卻留下了其子陰弘智與幼女陰月娥。次年李淵稱帝,陰月娥則賞給了李世民。

給旁人都是這種疑惑:“嗯?這是什麼神仙操作,我咋看不懂呢?”

放過了陰陽師對李淵做出了殺兒掘墳的惡事,但他沒有殺他的兒子和女兒,可以說是精明與仁慈並存,表達了對敬佩陰世師忠誠隋朝的態度。但是,你卻將他的女兒,賜婚給自己的兒子,這哪能說得通啊?

都說李治懦弱,但仍是太子,李世民為何選他呢?

而李世民卻欣然接受了李淵的賞賜,而陰月娥也很快誕下一子,取名李祐。當然這傢伙不是個省油的燈,在貞觀17年,竟然帶兵謀反他老子,被李世民很快地鎮壓了。誰知道禍不單行,在這件事之後,就連貴為太子的李承乾,也蓄意謀反。最終罷免了他的太子之位。

其實能對這個太子之位有著競爭優勢的人,是四個人。其中有著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嫡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還有一位是楊妃所生的吳王李恪,而這個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李世民不僅娶仇人之女,還與前朝公主結了婚。

都說李治懦弱,但仍是太子,李世民為何選他呢?

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想把懦弱的李治廢掉,讓英武果敢的李恪上位。便與長孫無忌商討,誰知在聽到這個想法之後,後者直接就是態度強硬,誓死反對這個決斷。李世民又說道:不會因為李治是你的外甥,你就護短吧。

長孫無忌隨即便好說歹說,講出了李治身上所具有的仁慈厚道的品行,簡直就是下一任明君的首選啊。也暗示李世民,你這一生是玩夠了,總不能下一位接班人,也跟你一樣不著調吧。至此,李世民便沒了之前的念頭。

都說李治懦弱,但仍是太子,李世民為何選他呢?

當然,不能說是長孫無忌說服了貴為皇帝的李世民,而是後者明白了有支持者的重要性,如果強勢頒佈任命李恪為太子,必然會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重臣派的反對。他可不想讓“玄武門之變”重現歷史!

李恪沒了機會,李承乾謀反被罷免,剩下的就是李泰和李治兩位候選人了。細心的人便會發現,太子之位本就是李承乾的,為何他還要無腦似的謀反呢?大致概括的話,就有兩點可用於印證:

都說李治懦弱,但仍是太子,李世民為何選他呢?

第一點就是跟李世民一樣,被李淵過分寵愛,一度超越了貴為太子所具有的那一種尊崇感,俗話說,狗急了還會跳牆呢。何況現如今,精明能幹的李泰成了李世民的愛子,又怎能不給人一種任人宰割的緊迫感!李世民不會想到,現在的他,儼然就是李淵的翻版。

第二點則是,史書記載李承乾有殘疾,行動不便,導致他性格極端,敏感。發現自己利益受損,勢必會鋌而走險。八歲便受封太子之位,手上更是籠絡侯君集這樣一群名臣,有著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架勢。誰曾想,中途冒出個李泰出來,便是氣不打一處來。

都說李治懦弱,但仍是太子,李世民為何選他呢?

“玄武門之變”本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夢魘,而兩個兒子頻頻謀反,無疑是給了李世民當頭一棒,這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在剩下的兩個兒子中,選擇了李泰。

李泰這個噓寒問暖的操作,確實是起到了一兩撥千斤的作用。讓李世民感受到了父子親情的“溫暖”。便召集幾位重臣,說想要傳位給李泰,面對驚愕不已的眾人,李世民開始解釋道:李泰心中有著堯舜禹傳位的大義,死後願意將皇位讓給李治。

都說李治懦弱,但仍是太子,李世民為何選他呢?

眾大臣聽後不禁抿笑,褚遂良更是皺眉道:皇上,這種話你也能相信嗎?可謂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語點醒了李世民,也暗自體會了老爸當年的悲苦。在之後的時間裡,想到三個兒子都爭皇位,一時想不開,李世民更是鬧出了“自殺”的大事件,

慢慢的恢復理智之後,李世民下詔讓懦弱不爭位的李治,成了唯一候選人。但是,李治又真的“懦弱”嗎?

都說李治懦弱,但仍是太子,李世民為何選他呢?

確實,在三子爭位的時候,他表現得“懦弱”,但是在成為準太子之後 ,竟然敢跟自己父王的才人勾搭在一起,並做到不為李世民所知,哪能說他是懦弱的,妥妥就是心機boy啊!再後來,已經是皇帝的李治,冒天下之大不韙,讓武則天當自己的老婆。與大批位高權重的老臣“鬥法”,使得他們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試問,一個武則天干出這些事,而李治“懦弱如初”,毫無插足,換你你信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