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買……”,父母的回答,可能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每次帶孩子外出,都會被他的那句“我想買……”打敗,以至於很多父母,他們不願帶孩子出門,免得鬧出尷尬。不難發現,孩子想買的東西,永遠都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價值不菲的玩具、零食或者衣服鞋子。

“媽媽,我想買……”,父母的回答,可能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在家長看來,孩子這樣的“購買慾望”,源於他的攀比心理。因此就會義正嚴詞

回絕孩子,而且還會羅列出各種拒絕的理由,目的就是讓他知道,這些物品不實用,且價格太貴。確實,在父母的數次拒絕中,孩子好像再也不提買東西的事情。

可能家長還會偷偷竊喜,覺得自己很會教育,就連買東西的慾望都能剋制。殊不知,孩子之所以壓制了購買慾望,是因為覺得自己“不配”這些昂貴的東西。慢慢的,孩子就不願再開口索取。父母反覆所說的那句“買不起”,聽在孩子眼中就是“你配不上”。

“媽媽,我想買……”,父母的回答,可能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說真的,可能這些零食玩具有些昂貴,但是大多數父母還是有購買能力的。他們只是想讓孩子知道生活和賺錢的不易,然後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可是父母的教育,卻給了孩子錯誤的感受,以為家裡很窮,以為自己配不上這些價格昂貴的東西。

時間久了,家長會發現,孩子雖然聽話了很多,再也不亂要東西,但是他的內心卻慢慢自卑,總是不斷

逃避和否定。父母的哭窮,限制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購買慾望,同時還有他的眼界、格局和思維能力。所以父母的回答,對孩子的影響太過深遠,一定要謹慎思考。

“媽媽,我想買……”,父母的回答,可能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很多時候,架不住孩子的哭鬧,父母選擇了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依舊會絮絮叨叨說個不停。這樣的說教,還有意義嗎?完全就是出力不討好的行為。既讓孩子滿足了需要,又暗示他買東西帶來的經濟負擔。最後的結果,只會讓孩子覺得愧疚,手裡的玩具和零食,突然間就不香了。

面對孩子的消費慾望,家長應該如何回答呢?

想要購買玩具,這樣的行為和心理是正常的,父母應該理解,並且給予正確的迴應。只需記得,不要澆滅孩子的希望就好,讓他對生活依舊保持美好的期待。

“媽媽,我想買……”,父母的回答,可能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可以跟孩子商量,每個月選擇一樣特別喜歡的東西。當然,前提是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內事情。就是想讓孩子明白,未來的社會中,想要的東西很多,但是唯有努力才能獲得。父母可以延遲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他養成揮霍無度的毛病。

推薦四個小技巧,幫助孩子養成理性消費的觀念

1、跟孩子約定

每次出門之前,為了避免孩子有突發購買玩具的慾望,家長要先跟他們約定。提前告知孩子,此次出門的具體事宜安排,讓他有心理準備。提前講好規則,更易於應對孩子,減少了哭鬧和不必要的麻煩。對了,記得事後要表揚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鼓勵他繼續堅持。或者,可以把孩子喜歡的玩具,當做禮物和驚喜送給他。

“媽媽,我想買……”,父母的回答,可能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2、限制時間

成長路上,玩具和零食是不可獲取的東西,所以家長也不能都拒絕。最好,可以跟孩子達成協議。若是碰見特別喜歡的玩具,家長可以允許購買,但是要提出響應的條件。比如說接下來的一個月,或者是兩個月內,就不能再購買玩具。

3、零花錢購買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有零花錢,所以鼓勵他用零花錢來購買。不僅讓孩子養成了存錢的好習慣,而且還學會了有計劃的消費。理財觀念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千萬不要小看“零花錢”的作用,對孩子來說是鼓勵,更是認可。

“媽媽,我想買……”,父母的回答,可能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4、勞動換取

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是很不錯的事情。兩歲之後,孩子就能做簡單的事情,比如說扔垃圾,拿紙巾等等。讓他參與到家庭勞動中,以此換取相應的勞動成果。立規矩的年紀,父母千萬不要心軟。最重要的是,孩子透過自己的勞動換取禮物,對他而言意義不同,也會更加珍惜所得的玩具和零食。

“媽媽,我想買……”,父母的回答,可能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總結

理性對待孩子的消費慾望,不要讓他們產生“低人一等”的心理。想要的玩具,讓孩子用努力去換取,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不管怎樣,父母都要保留孩子的期待和願望,一旦心願被澆滅的話,可能對生活都不再充滿希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