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假如不生孩子, 老了真的會很可憐

每天科普心理學知識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保障,照理來說,國家的

生育率

應該是和經濟發展水平持平的。但是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生育率不增反降。

然而這種趨勢並不是獨獨只有我國,很多國外的國家也有這樣的現象,結婚率的降低也間接地影響了生育率,那麼低生育率下的社會必然會讓某些人開始恐慌,這其中最標誌性的爭論就是不結婚,不生孩子,老了怎麼獨善其身?

是什麼導致了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結婚成家育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也會覺得只有這樣,自己的人生才算是相對完整,對於大部分年輕人孑然一身的生活方式,老一輩人顯然不能理解。

心理學: 假如不生孩子, 老了真的會很可憐

點選載入圖片

相比於上個世紀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21世紀已經完成了質的跨越,但是這種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的代價,就是社會競爭力的提升和物價的瘋長。

毋庸置疑,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完全滿足了最基礎的溫飽需求,那麼個體在完成低需求以後,必然會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

生活在21的年輕人,一邊在不停的為生活奔波,一邊要和自己內心的理想抗衡,這個社會很好,每一份工作都能滿足最基礎的溫飽。

但是他們的思想已經不再是老一輩人那樣,追求安穩的人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多元化的思潮,國內外的“享受自我,追求個性”的思潮也在不停地衝擊著當下的年輕人。

上述的都是社會變革帶來的環境對年輕人思想的影響,我們再來看物質生活層面,大部分年輕人想要的成功也越來越難,很多時候生存和理想已經相互矛盾。

其實大部分人本質上都是渴望被理解的,被接受的,都渴望有個人可以陪伴自己,也會希望有乖巧聽話的孩子,然而社會的壓力,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心理學: 假如不生孩子, 老了真的會很可憐

點選載入圖片

一方面,很多年輕人拼命地努力,依舊追趕不上瘋長的房價和物價,自己的生活都已經自顧不暇,對於結婚,生子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方面又害怕孩子跟著自己承受苦難。

年輕人的戰場是無硝煙的,一份工作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情緒工作,擠一擠笑臉出門上班的人更是數不勝數,擁有心理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多。

一方面要面對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不停的向前奔跑,另一方面還要進行心理建設,對抗自己內心的自我設限,要充滿自信的認為自己可以給孩子想要的生活。

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說,與其讓孩子出生跟著自己體驗人生苦難,不如直接不生。

不生孩子的老年人,真的很可憐嗎?

其實在日本有很多都是獨居老人,他們無兒無女,無伴,用孑然一身的生活方式度過了一生,在他們死後,屍體腐臭好幾天才會有人發現。

於這方面來說,他們的生活確實挺可憐的,屍身得不到善待,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他們都已經逝世了,又怎麼會在乎自己的屍身如何處理,這種可憐也只是我們強加而來。

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沒有後代可以使勁存錢去養老院,以後也算是有了個歸處,其實這也有和很現實的問題。

心理學: 假如不生孩子, 老了真的會很可憐

點選載入圖片

七老八十的老年人,拿著一大筆錢去養老院,怎麼想都覺得他很不安全,雖然足夠豐裕的物質條件可以解決很多現實問題,但是那時候你若是病入膏肓,無人床前端熱水。

這種處境也是較為悲涼的,一個人真心實意對你好的人也不是用錢能買來的。

你是孑然一身的去養老院,沒有監護人,養老院的人如果有虐待傾向,到時候,誰會保護你,會向著你,當然這是一個假設,但是不一定不成立。

養老院裡面有兒有女的老人,自然有人撐腰,自己說話的底氣也會硬點,至少還會有人維護自己的權益,那些無兒無女的老人在養老院遭到虐待,或許都沒人知道。

此時的他們基本上已經和世界失去了聯絡,一個人孤獨地活在世界上,這種孤獨其實也是一種違揹人本性的體驗。

心理學: 假如不生孩子, 老了真的會很可憐

點選載入圖片

大部分人不會喜歡孤獨,人始終是社會中的人,嚮往溫暖,嚮往陪伴都是天性。

那麼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說,只要我死得夠早,就沒人可以虐待我,這種想法也無法反駁,其實不管是選擇生孩子,還是不生孩子都會承擔風險。

結語:

生孩子的人不一定能養好孩子,人格不健全的孩子也會把父母早早送去墓地,不生孩子,晚年又確實有諸多不便,總而言之,每種選擇都有風險,有代價也有收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