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扔東西、摳洞、爬高?掌握孩子發展規律,養育更聰明寶寶

在疊衣服時,稍不留神的幾分鐘,就感覺旁邊寶寶安靜得有點過分。抱著“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的想法,我環顧四周搜尋她的身影。

只見她小小的身子,蹲在牆角落裡,臉上一副專心致志忘我的表情。

見我走過去,她抬起頭來朝我露出一個賊兮兮的笑臉。

我走近仔細一瞧,只見她右手食指在摳牆角落裡一個不起眼的小洞,洞周邊的白牆泥都被她扒拉下來不少。我默默走開,拿出之前買好的插孔塞,不動聲色將家裡她夠得著的插板孔全部堵上。

因為我知道,她探索空間的時期到來了。

一、寶寶探索空間有6個階段

很多媽媽問我:

“寶寶最近就像只勤勞的小蜜蜂,停不下來。看見圓的就要擰,看見方的就要按,看見洞洞就要摳,這些寶寶心裡到底在想啥?”

其實,這都是兒童對空間進行探索的表現。他們對空間的敏感會從出生持續到6歲甚至更久。在這過程中,他們一共會經歷以下6個階段。

①扔東西

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認為: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以為自己和世界是一個整體。”

布布在剛學會走路時,喜歡沿著沙發邊緣走。看見沙發上的枕巾,就要一把扯下來扔在地上。我在後面撿起來放回去,她發現後會立馬轉過身,將枕巾重新拽了扔掉,然後心滿意足繼續前進。有時路過桌子,她會扶著桌子踮起腳,拿住夠得著的東西,通通扒拉下來丟掉。

這是因為,寶寶開始從“我和世界是一體的”,開始過渡到“我和世界是分離的”。當他從躺著的小嬰兒,到能動用手和腳之後,他會發現物體和物體之間是分離的。

所以他喜歡透過扔東西來感受空間的存在。這也是構建“自我”和區分“他我”的初始階段。

②摳洞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說道:

“兒童1歲左右會頻繁摳洞,這會讓他發現一個空間裡邊的能抖出來,外邊的能塞進去。”

有陣子布布喜歡做的遊戲就是:

搖晃餅乾盒。

將餅乾一塊塊搖出來,然後又一塊塊塞回去,有時乾脆直接伸手進盒子裡掏。

寶寶這一時期就是透過

探索洞眼來理解空間概念

,即使再細小的洞他都能發現,

並且

在重複摳洞過程中鍛鍊手的組裝能力,以及引發對事物的思考,並培養專注力。

③壘高-推倒

有次去母嬰店買東西,看到店裡專門開闢了一個放置積木的角落。一群孩子圍在那不停地堆積木然後推到,推倒後孩子們興奮尖叫,接著重來。

壘高、推倒是孩子感知空間發展的典型表現,

這個活動過程也是兒童發展智慧的關鍵所在。

他在體驗中瞭解到,世界不止有平面,還有立體三維空間。

這種空間感會給孩子

提供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且在拿、捏、堆、推的過程中鍛鍊他視覺、大腦和手的平衡感。

④鑽縫隙

等孩子長大一點,那些狹小的空間就會備受寶寶青睞。桌底、衣櫃、沙發縫隙,只要能鑽的地方他都要去試一試,並用實際行動告訴你“哪裡能鑽鑽哪裡”。

大小不同的縫隙能帶給孩子不同的感受,他會明白空間不一樣,容納的東西就不一樣。在鑽縫隙的同時,他還能獲得上、下、裡、外等方位概念。

⑤爬高

我們會發現公園裡的滑梯非常受小朋友們歡迎,一群孩子在那排隊等著爬上去,然後享受從高處滑下來的快樂。

不僅爬樓梯,孩子們還會爬窗戶、爬桌子,爬臺階,有高處的地方他們都想爬上去,感知上下空間的不同。

⑥跳躍

隨著孩子能力漸漸提升,他們開始放棄外物的幫助,直接用身體感知空間的大小、上下、裡外等。

這時候他會動用自己肌肉力量,並結合心理承受能力來選擇不同高度往下跳躍。

當他克服一個高度,他就會探索更高的空間,不斷嘗試。

二、兒童透過空間探索認識外界

心理學家孫瑞雪說過:

“探索世界是人類的天性,這一天性發展需要孩子能及時得到探索空間的自由。”

一個人有沒有好奇心,有沒有勇於探索的精神,其實都取決於他幼兒時期對空間的把握程度。

孩子建立起空間概念,不斷探索、承受更大的空間,其實也是心理承受能力發展的過程。他在一次次挑戰中

發現自己能力,找到心理承受邊界。

對空間的探索,其實也

是創造自我的過程,突破心理極限的過程。

並且透過與環境接觸,對客體事物施加影響並得到結果

來增加對外界的認知。小時候認識自己,長大後才能認識世界。

三、父母可以提供的幫助

孩子發展空間感的過程,可以說是最能給家長帶來危機感的過程。孩子摳洞,怕傷到手;鑽縫隙,怕卡住出不來;爬高處、跳躍,更是怕傷到他身體。

其實國際上有一個著名的“視崖實驗”:

把寶寶放在一塊玻璃板上自由爬行,當他看到玻璃下有一定高度的時候,他就會停下來不爬過去。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對外界環境有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

在幫助孩子度過空間探索期時,作為爸媽,我們要儘量減少約束,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玩耍。

01、在旁邊保護,不要設定太多限制

有次我正坐沙發上看書,布布突然朝我發出“哼哼”的聲音,並一副非常著急的樣子。我上前一看,才發現,之前沙發緊挨書桌的地方,有一條縫隙,不知什麼時候被堵住了。她使勁往裡鑽,可就是進不去,這才向我求助。

原來,是寶爸見布布老愛往裡鑽,怕傷著她,所以才特意將縫隙堵住。我平時呆得多的地方,就是沙發和書桌,她即使鑽進去玩也在我可見的範圍內,其實是沒什麼大問題的。這才說服寶爸將沙發挪開,把縫隙空出來。

孩子探索空間的時候,與其設定太多限制,不如在旁邊保護他。

跟他說教這也危險那也危險,只會增加他對外界的恐懼感,破壞自我保護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02、提供種類多樣的物品,讓他自主表達

孩子探索多是靠手來表達,我們可以為他準備多種多樣的物品,讓他自由學習。

比如可以塑型的泥、可以堆積各種形狀的積木,還有能鑽洞的紙箱子。夏天還可以讓他盡情玩水和沙,

體驗液體和固體在手指間流動的神奇,以及水和沙結合後無窮變換的奇妙感。

03、跟孩子多互動做遊戲

英國福祿貝爾專案研究發現,

兒童對事物和身份的認識,來源於他對客體變化的協調。

在日常親子活動中,我們要多跟孩子做一些有益於空間探索的遊戲。

A、比如搭建帳篷。也可以撐起床單、被子打造一個空間。

布布睡前就喜歡在被子裡玩躲貓貓遊戲,她不斷從被子裡爬出來再爬進去,體驗這種由光明到黑暗、由寬敞到狹窄空間的切換,每次都要玩累了才肯睡。

B、1歲之後,就可以讓寶寶適當參與到家務中來。

比如要求他:

“將盆放到桌上”

“將垃圾扔進垃圾桶”

“將帽子掛在掛鉤上”

“將鞋子擺在地上”等。

這種有方位的活動不僅能加強他的空間感,還能鍛鍊獨立能力。

帶寶寶外出時,也儘量尊重他走的路線。

由他決定是向前、向後或是向左向右。他會在決定和實踐中體驗到不同空間位置,加深印象。

孩子對空間的探索和認知,能形成初步概念。

這些概念是他們創造自我和認知世界的基礎,也是未來他探索新事物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布穀媽媽說:

當孩子進入空間探索期時,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保護好他的同時,又能讓他盡情體驗空間帶來樂趣。如此,才能讓寶寶在玩樂中成長。

點選關注,每日一篇科普原創,育兒問題說清楚~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