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洞外面有隻眼”,孩子的話令人脊背發涼,媽媽的做法卻令人啼笑皆非

《少年說》中,有位初三男生講述了在自己家裡發生的“驚悚”經歷:

“有時候客廳燈一熄,我回頭一看,就能發現門洞外頭,有一隻眼睛在盯著我看。”

為了配合講述效果,在他緩緩轉身時,後期剪輯加上了音效,讓人瞬間背脊發涼。

主持人陳銘:“哇哈,恐怖片場景。”

01  家裡的“天驚眼”

李同學說,天津有個著名地標“天津眼”,而他們家也有一個“天驚眼”。

“小時候因為成績不好,家長經常嘮叨,而我就鬧脾氣,一鬧脾氣就賭氣回房間,然後把門一鎖。結果有一天我回家,忽然發現我臥室的門把手竟然不見了。”

“我問媽媽,我鎖去哪了?

媽媽說,‘那個……那個……那個……哦,天氣太熱,鎖熔化了。’”

哈哈哈,能編出這樣的理由,這位媽媽還真是位人才呢!

從此李同學的臥室門上便留下了一個拳頭大小的門眼,鎖是鎖不了了。

但這還不算完,媽媽還經常利用這個門眼督促他學習(這才是“鎖熔化了”的真實原因嘛)。

於是,便出現了前面那一幕驚悚的故事。

“這就是天天讓我受到驚嚇的門眼,就是我家的‘天驚眼’。

媽,今天我就想問問你,什麼時候才能把我那個眼給堵上?我再也不想從門眼裡看到你的眼睛了。

02  密不透風的愛,令人窒息

聽完李同學的遭遇,我腦海裡浮現出一面牆,牆上開了一扇窗,窗內的書桌前坐著秉燭夜讀高三學霸英子,而她的媽媽宋倩則時不時地透過這扇窗監督女兒的一舉一動。

這是熱播劇《小歡喜》中時常會出現的畫面,為了讓女兒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宋倩對英子的臥室進行了改造,牆壁上加裝了隔音材料,同時為了便於

監督與控制

關懷與照顧,她又在牆上開了一扇窗。

這個房間,正如宋倩密不透風的母愛。

她以愛之名,按自己的意願為英子隔絕掉一切外界的干擾,唯獨她擁有隨時監控與干涉的特權。

她對女兒要求甚高,高三分班考,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宋倩焦慮霸屏:“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這次考成這樣,那下次呢?下下次呢?高考怎麼辦呀?”

傷害很大,侮辱性也極強!你讓學渣娘娘怎麼活?

後來的劇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她見風就是雨,懷疑英子和方一凡早戀,為了杜絕二人接觸,她早晚盯梢外加接送,甚至不惜和閨蜜(一凡媽)決裂;她禁止英子去天文館當義工;反對她報考南大;甚至干涉英子與自己的父親見面……

英子抑鬱了,整夜整夜的失眠,控制不住地落淚,找不到學習的樂趣、生活的意義,她差一點被逼上了絕路。

03  現實生活中,父母極端控制的例子比比皆是

李同學渴望能把這門眼堵上,他再也不願意在那個孔裡,看到媽媽偷窺的眼睛了!

有女孩喊話母親:

“媽媽,我真的沒有早戀!你為什麼就不能相信我呢?”

她請求媽媽別再偷看日記,別再對自己的同學旁敲側擊、威逼利誘,別再半夜潛入自己房間,用她的指紋解鎖手機……

女兒只想保留一點點個人的空間,她有什麼錯?

另一位媽媽面對孩子的期待,堅定地說:

“初中和高中階段,你想要自己的空間,那是不可能的”

她坦言,擔心孩子交到不良的朋友而影響學習,所以自己每天都會檢查女兒的手機聊天記錄,對於她認為毫無營養交流,對學習沒有幫助的朋友,她強勢到可以不詢問女兒的意見便擅自刪除好友。

“對學習沒有幫助的朋友不能交,跟學習無關的話題不能聊,男生我們也要離得遠一點。”

有網友說,電視節目為了收視效果,把極端例子抽出來,把少數行為歸類為全部,一味地否定所有父母的付出,不可信也。

於是很多人現身說法,回覆評論:

我們應該慶幸的是,很多孩子還會心生抗拒,尋找機會與家長作最後的爭取,即使得不到滿意的解決,也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鬥智鬥勇間保留下自己最後的倔強,以及內心深處屬於自己獨立的意識。

有一位初三的男生,父親在家裡安裝了三個攝像頭,隨時監控他的一舉一動,並且父親還給他買了一部電話手錶,

“每次爸爸打電話來,即使我沒有接,十秒鐘之後也會自動接聽。”

然而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他說:“我習慣了!”

當一個孩子習慣了父母無孔不入的操控,他得到了什麼?又會喪失什麼呢?

我想無非兩種結局:

一是盲目順從,不加以思考,並以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便是“巨嬰”。

二是激烈地反抗,以致於親子關係貌合神離,甚至相愛相殺。

04  控制,與其說是因為愛,不如說是因為不安

在家長眼中,幾乎就沒有自律的孩子!

而在全民雞娃的大環境下,家長的焦慮值不斷攀升。只要孩子不在眼皮子底下,便開始浮想連篇——

他是在看書還是在看手機?

看書是看什麼書?與學習有益的還是毫無營養的消遣的?

看手機是在看什麼內容?聊天還是玩遊戲?

……

因此,只要孩子將門反鎖,家長便開始坐立難安!這既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也是對自己家庭教育不自信的表現吧!

李媽媽聽了孩子的述說,表示很吃驚,她沒想到自己的行為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嚇驚,留下了陰影。

當即表示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妥,她答應孩子把門眼堵上,但有兩個條件:

一是不許反鎖門;

二是不準在學習時搞小動作。

至此,貌似孩子的吐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天驚眼”終於能“閉”上了。

然而,接下來的一幕令人啼笑皆非。

孩子轉身下臺時,她迅速籠絡身邊的同學:“他就是有時候自己管不住自己,他在學校裡面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你們就偷偷地告訴我……”

不知道李同學在節目播出時,看到這一幕會是什麼心情呢?

05  每一個生命只能為自己負責

在關係中,持續為對方負責和要對方對自己負責都是越界的,哪怕親如母子。

當你持續地為孩子承擔而沒有得到期望的回報,關係的衝突就產生了。

真相是,沒有一個生命能夠為另一個生命負責。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兒童成長為少年,他已經不再將父母當神來崇拜;他開始發現父母並非無所不能,也會犯錯;周遭不同的人(父母、老師、同學等)不同的價值觀在他的心裡發生衝撞,他需要思辯,需要空間,然後自己去解開生命的謎題;他需要自我成長,而不是父母的“投餵”。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說過:“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母愛在孩子身上需要完成的任務有二,一是照顧,二是分離。

我最佩服的母親,是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

做到親密和照顧容易,適時得體地退出卻很難!

有些家長,終其一生都在逾越界限,以愛之名羈絆著孩子。

願與大家共勉!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