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音不準,吐字不清,兩種情況要區別清楚

抖音上有一個影片點選率很高,媽媽教孩子說話,孩子發音不準,把小秘密說成“小膩膩”,吃飯說成“稀飯”,很是搞笑,網友都點贊評論,說孩子很可愛,心態很樂觀,可是媽媽也有自己的苦惱,就是孩子怎麼教也學不會,從學說話開始,很多音就沒發準過。

孩子媽媽說看過很多語言障礙類的科普,依然一頭霧水,因為帶孩子去檢查過評估過,只是說孩子屬於構音障礙,建議在家裡多練習多說話。

每一種語言障礙因為型別和原因不同,解釋起來很長,從知乎上寫過的文章裡選一篇,簡單的介紹一下,如何看待“發音不準、吐字不清”。

吐字不清、發音不準對於幼齡兒童來說,需要從兩方面看:一種是正常語言發育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的表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現象;另一種就是其他各種原因造成的語言障礙,其中構音障礙是最為普遍的表現型別。

一、為什麼說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呢?

準確的發音源於完善的發音器官的肌肉功能,正常兒童發音也是從不準到準確的,一般3歲左右的兒童在發音上可以達到基本準確,5歲左右就能和常人沒什麼區別了,發音從不準到準確的過程,也是舌顎咽等發音器官肌肉功能完善的過程,

作為成年人可能有一種錯覺,認為發音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對剛開始學說話的幼兒存在一定的困難。

發音是一種動作,從大腦下達命令到呼吸系統提供動力,到聲帶振動再到口腔發音器官做出各種動作,這些動作想要達到精準,需要很多發音器官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肌張力。但是幼兒的這些能力是比較弱的,還需要透過咀嚼吞嚥不斷強化。

另外,只是發音準確不僅需要動作準確,還需要熟練,才能讓說話更自然、更流暢,這個熟練的過程,也需要經驗和鍛鍊。想要把每一個音素對應的發音動作完成,需要靠舌、顎、咽等發音器官在很小的空間內做出來的,有些音素的差別很小,發音動作的差別也很小,稍微有誤差就會發音失誤。

幼兒想要克服以上這些困難,需要一定的時間,基本上在3歲前都會完成。

那麼過了3歲,甚至進入幼兒園後4-5歲,還有大量的發音不準,就需要注意了,很大可能就會出現構音障礙。

二、可以造成構音障礙的原因有很多,說幾種常見的:

1、唇顎裂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雖然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常見,但其實大約六七百個新生兒中就會有一個,它之所以會造成發音上的問題,是因為上顎結構不完整,導致很多音素所需要的發音動作不可能做出來,比如顎咽無法閉合,就無法控制氣流透過口腔還是鼻腔,舌頭也可能無法與上顎接觸形成阻礙導致很多子音的發音動作無法完成。

2、聽力損失也會造成構音障礙,其實大多數比較嚴重(基本聽不到)的聽力損失如果發生在孩子開口說話之前或初期,就會導致孩子基本學不會說話,聽力障礙造成的發音不準主要是中輕度聽力損失在情況因為聽不清而說不清。我們小時候學說話離不開聽覺,離開了聽覺我們最多隻能看到別人說話的口型,對於兒童來說無法形成模仿的願望,就算去模仿也無法對準確性進行判斷。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是有長大不透過聽覺進行發音動作練習並能說話的,但也不可能像達到正常發音的標準。另外,比較嚴重的聽力損失在助聽之後大多也會給學說話的過程造成很大的障礙,導致發音不準確,這是因為較早的聽力損失會大大延緩語言發育程序,對孩子在發音準確性上的進步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的舌肌是在慢慢發育過程中滿足發音動作的要求的,如果在發育基本完成還沒有達到某些發音所需要的功能再進行調節就不容易了。

結語

其實上面兩種情況一個是結構出現問題,一個是功能沒有得到完善,其實多數構音障礙都是這兩種原因造成的,只是造成這兩種原因的音素也各有很多種,但可能有些因素已經找不到了,而這類孩子往往其他方面表現不出任何異常,能追溯到的只是發音器官的功能問題。所以我們可以把構音障礙分為器質性的和功能性的。然而在實際矯正過程中,不同原因導致的構音障礙會有不同的表現,可以劃分得更為細緻,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比如顎裂語音障礙,聽力言語障礙等,反過來,也能從發音的具體表現上進行語音病理學分析,來判斷小孩發音問題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