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寶寶捉迷藏只藏頭不藏腳?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秘密”

幼崽是個神奇的物種,有時能把你氣瘋,有時能把你樂瘋。比如那些玩捉迷藏只藏頭不藏腳的神奇操作,把家長萌的心肝亂顫!為了配合寶寶捉迷藏,多少家長被逼成了“戲精”!

捉迷藏一直是孩子喜愛的熱門遊戲,一說遊戲開始,孩子就會躲到窗簾後面,然後熱切的呼喊著“媽媽來找我呀!”家長則戲精上身,焦急的喊道:“咦,人嘞?寶寶去哪了?媽媽找不到寶寶了!”這時,寶寶就會得意地掀開窗簾,“我在這呢!”哇,寶寶好會藏呀!

其實藏起腦袋已經算是尊重遊戲了,有些寶寶更“敷衍”,只是捂住自己的眼睛,然後高喊“媽媽,來找我呀!”來不明所以的家長可能會覺得,這孩子是“傻”了嗎?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與孩子的心理發展認知有關!

為何寶寶總是藏頭不藏腳?

小嬰兒的心理發育水平有限,他們覺得只有自己看到的才是存在的,看不到的東西就是消失了,沒有了。這也是為什麼幾個月的小嬰兒在最初玩躲貓貓時,看到爸爸媽媽捂臉時,會哭泣悲傷,因為他們覺得爸爸媽媽消失了。不過只要家長多玩幾回,孩子就會迷上這個小遊戲,通常大人用手擋住臉後,然後突然撤掉遮擋,做出誇張動作或聲音出現在寶寶面前,能把寶寶逗得咯咯大笑。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心理學家設定了5種親子互動遊戲,發現小寶寶們玩得最開心的遊戲就是躲貓貓,超過70%的寶寶會被遊戲逗得開懷大笑!

孩子之所以被逗得哈哈大笑,是因為在一次次躲貓貓遊戲中,他們開始明白,“消失”的爸爸媽媽還會帶著笑臉回來,當自己的預測與事情的發展一致時,寶寶就會產生愉悅感,“看,我就知道你在這裡!”躲貓貓和捉迷藏其實是同一種遊戲,都是一個藏,一個找,這種遊戲其實就是孩子認識“客體永久性”的過程。雖然寶寶在12~18個月獲得客體永存性,明白物體即使看不見也仍然存在,但是他們的思維還有極大的侷限性,他們還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2~6歲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覺得自己看不到的東西,別人也看不到,所以他們捉迷藏時只遮住頭,自己看不到爸爸媽媽,等於爸爸媽媽也看不到自己。

如何更好的玩捉迷藏?

躲貓貓和捉迷藏作為經久不衰的遊戲專案,自有它的魅力所在,家長陪寶寶躲貓貓、捉迷藏,不僅可以收穫快樂,還可以促進寶寶心理認知的發展!不過在玩遊戲時,還要提醒幾點:

1 充分參與當父母的誰還不是個戲精呀,捉迷藏遊戲中家長一個比一個能“演”,但萬事都有例外。有些家長在孩子躲藏的時候,可能會玩手機,無視與孩子的交流,找人時態度敷衍,其實你的遊戲態度孩子可以明顯感知到,這樣的捉迷藏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愉悅感。既然加入到了遊戲,就請家長貢獻一下“影帝”般的演技,好好陪孩子玩一場!

2多玩花樣捉迷藏並不侷限於藏人,還可以藏玩具,尤其是當遮臉躲貓貓已經不能引起寶寶的熱情後,我們就要玩點新花樣了。比如把玩具用東西蓋住,然後引導寶寶自己尋找,這會給寶寶帶來巨大的驚喜感和成就感。比如變魔術,在寶寶不經意間藏起某物品,再配合你的奧斯卡演技將物品“變回來”。

3 注意安全在捉迷藏時,孩子只顧著藏,意識不到危險,比如封閉的櫃子、窗臺等。所以在家玩捉迷藏時,小康君建議家長排除一下危險,窗戶玻璃要關緊,最好給孩子劃分一下範圍,比如哪個房間可以藏,哪個房間不可以藏,像廚房就不能讓孩子藏,各種刀具、煤氣罐等不安全。同時也要告誡孩子,不要在外捉迷藏,要不然爸爸媽媽找不到會傷心。

不管是躲貓貓還是捉迷藏,都是很不錯的親子互動遊戲,不僅有利於孩子的心理發育,還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所以一定要好好陪孩子體驗哦!

相關文章